诶,你有没有发现每年春天总有个日子特别热闹?街上有人卖五彩绳,公园里大爷大妈拎着野菜篮子,朋友圈突然刷屏荠菜煮鸡蛋的照片...没错!这就是农历三月初三!但为啥这个日子能跟端午中秋似的让人惦记呢?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个被年轻人忽略的"古老网红节"。
先说个冷知识啊,三月初三在古代可比现在重要多了!《周礼》里就记着这天要"祓禊畔浴",听着玄乎吧?其实就是全民洗澡日!古人觉得冬天攒的霉运得靠河水冲走,后来慢慢演变成踏青游玩。像王羲之写《兰亭序》不就是三月初三搞的文人趴体嘛!不过各地说法不太一样:
现在年轻人可能就知道吃个荠菜煮鸡蛋,其实老底子的玩法可多了去了!我奶奶那辈人到现在还念叨着"三月三,蛇出山"的俗语,非得在这天搞点仪式感。给你们列几个特别有意思的:
这里面最让我纳闷的是"曲水流觞",就是把酒杯放小溪里漂,停谁面前谁喝酒作诗。现在要这么玩估计最后全成醉汉趴...不过听说日本现在还保留这个玩法呢!
这个问题我专门问过老家八十岁的二姑婆,老太太说这时候的荠菜"最灵"!老话讲"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具体有啥科学依据说不清,但确实这个时节的荠菜特别鲜嫩。常见的吃法包括:
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还要把煮好的鸡蛋在小孩身上滚几圈,说是能防"疰夏"。我小时候就被滚过,现在想想可能是家长变着法让孩子多吃鸡蛋...
要是你觉得汉族过三月三已经够热闹了,那你是没见过少数民族的玩法!去年我去广西出差正好赶上壮族"三月三",好家伙整个变成全民狂欢月!给大家说几个让我惊掉下巴的:
对歌撩妹:山坡上男女对唱,唱高兴了直接手拉手钻小树林...不是,是去谈情说爱!比现在的相亲角浪漫一百倍。
五色糯米饭:用植物染料把米饭染成彩虹色,摆成图案祭祀祖先。我偷吃了一口,居然吃不出色素味!
最绝的是抢花炮,几百号人抢个铁圈,抢到的人能得彩头。看着像橄榄球比赛,实际比那刺激多了,据说能抢出十几个骨折的...
这个问题我也琢磨了好久,后来查资料发现跟生殖崇拜有关。春天嘛,万物...那啥对吧?《诗经》里就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的描写,翻译过来就是男女河边约会的场景。所以现在有些地方组织相亲活动选这天,还真是古为今用!
看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说了半天古人的玩法,现在996的打工仔哪有闲工夫搞这些?别急!我试过几个懒人版过法,照样能蹭到节日氛围:
外卖版:点份荠菜馄饨加个水煮蛋,拍照发朋友圈配文"今日三月三",保证收获一波点赞
养生版:学古人用兰草泡脚(淘宝有现成的药包),据说能祛湿气,反正泡完睡得挺香
文青版:抄半篇《兰亭集序》发小红书,文案就写"永和九年的今天..."
要是连这些都嫌麻烦,至少记得把手机日历调成农历,看到三月初三的提醒时默念一句:老祖宗今天过节呢!
虽然现在不讲究这些了,但有些老人的说法挺有意思的。我姥姥就说这天不能晾被子,说是会招来"游魂"趴被子上...还有几个比较普遍的忌讳:
最离谱的是某地传说这天不能理发,否则会变成"桃花癫"...我寻思要是真有这效果,秃顶人士不得抢着在这天剃头?
这个问题扎心了啊!想想确实,除了广西放假其他地方基本没动静。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仨:
第一是没法定假期。你看端午节吃粽子有假放,元宵节好歹能算在春节假期里,三月三卡在工作日谁有心思过?
第二是习俗太分散。北方玩水南方吃菜,不如月饼粽子那么有辨识度。我闺蜜至今以为三月三是专门挖野菜的日子...
第三嘛...商家没炒作起来!没看清明节都能被炒成青团节吗?要是哪个奶茶店推出"荠菜奶盖",说不定能带火这个节!
不过说真的,现在各地文旅局都开始重视传统节日了。去年开封就复原了宋朝的上巳节活动,穿着汉服的小姐姐往河里放荷花灯,那场面绝了!
最后分享几个我扒古籍挖来的硬核知识点,保证你在朋友面前装X成功:
• 杜甫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时,其实在吐槽贵族奢靡生活
• 《红楼梦》里探春发起诗社选在这天,暗合"曲水流觞"的文人传统
• 日本女儿节其实源自中国上巳节,只不过他们把日期改成了阳历三月三
• 台湾地区现在还会在这天拜"注生娘娘",求子的人都挤爆庙宇
对了!突然想起来个事——你们那儿三月三还有什么特别玩法?我家楼下超市昨天居然在卖"驱邪蒜"...这又是什么新花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