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是不是经常听人说"午时三刻""卯时日出",但完全搞不懂这些时辰到底对应几点?或者看风水罗盘时,那些"巽位""乾位"看得你头晕眼花?别急,今天咱们就用最白话的方式,把老祖宗留下的这套时辰方位系统给掰扯明白!
简单来说啊,古人把一天24小时分成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这个系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没有钟表,人们就靠观察太阳影子来计时。比如"午时"就是太阳最高的时候,差不多现在的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有意思的是,这12个时辰还跟12生肖挂钩。你看啊:
看到没?古人起名字可有意思了,"平旦"就是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哺时"就是吃下午饭的点儿。这套系统用久了你会发现特别形象!
这个就得说到八卦方位了。古人把360度分成八个方位,每个方位45度,用八卦来表示:
你可能要问了:"那这跟时辰有啥关系?"嘿,关系大着呢!古人发现太阳运行轨迹跟时辰、方位都能对应上。比如:
卯时(5-7点)太阳从正东(震位)升起,午时(11-13点)到正南(离位),酉时(17-19点)在正西(兑位)落下。这不就把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了嘛!
先说时辰的实用场景:
方位这块儿呢,举个简单例子:你家大门开在东南方(巽位),那在风水上主文昌,适合放书桌。要是开在西北方(乾位),那就跟事业运有关啦!
其实啊,古人用的是真太阳时,跟咱们现在的北京时间不太一样。比如在北京,真太阳时比北京时间晚约14分钟。不过一般应用不用这么精确,按表格对照就行。
如果是正经看风水,那肯定得用罗盘。但日常简单判断的话,手机自带的指南针APP也够用啦!重点是要知道:
说实话啊,现在看时间谁还用时辰?但你要研究中医、风水、古文献,或者就是感兴趣,这套系统还是很有价值的。至少下次看古装剧,你能知道"午时问斩"到底是几点对吧?
小编觉得啊,传统文化这东西,知道总比不知道强。说不定哪天相亲,对方家里讲究这个,你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那不就加分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