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黄历查询表:传统择日指南

农历乙巳年三月将至,作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工具,黄历在民间择吉、婚嫁、动土等重大事项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份2025年4月黄历查询表,将详细呈现当月的节气变化、吉凶宜忌,帮助您更好地规划生活。不同于简单的日期罗列,我们将从五行生克、星宿值日等传统历法原理入手,为您解读每日运势背后的文化内涵。

公历2025年4月对应农历乙巳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廿九,共30天。本月包含清明(4月4日)和谷雨(4月20日)两个重要节气。从五行来看,辰月土旺,与年支巳火形成火生土之势,整体能量偏向稳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4月8日将出现年度重要天象"木星合月",这在传统择日学中被视为利于求学、签约的吉兆。

根据《协纪辨方书》记载,4月最值得关注的吉日当属三月初九(4月6日)。这天值神为"天德",星宿是"角木蛟",特别适合:

另一个黄金时段是三月十八(4月15日)至三月二十(4月17日),这三天形成"三合木局",尤其有利于:

需要警惕的是三月初三(4月1日)这天,虽然表面是上巳节,但实际值神为"白虎",与月破相冲。老一辈常说:"三月三,白虎拦",建议避免:

下面这个表格完整呈现了2025年4月每日的干支、五行、值神、宜忌等信息。为方便现代人理解,我们在保持传统历法准确性的基础上,对专业术语做了适当简化:

清明时节(4月4日前后三天)要特别注意:扫墓最好选在上午阳气旺盛时,避免申时(15-17点)进行。根据《玉匣记》记载,今年清明当日"金匮"与"天德"同宫,若必须在这天办理房产交易,建议选择巳时(9-11点)签约。

测测你名字的含义

2025年值太岁为巳蛇,4月辰土当令,不同属相需要注意:

特别提醒属虎的朋友,本月"劫煞"入命,投资理财需格外谨慎。若必须进行大额支出,可选择三月初六(4月3日)"天赦日"办理,能一定程度化解凶煞。

农历三月在江南地区有"踏青插柳"的习俗。今年三月初九(4月6日)恰逢星期日,根据黄历显示这天"宜出行",是全家郊游的绝佳时机。从养生角度看,此时采摘的柳芽、荠菜等时令野菜,正对应春季养肝的养生理念。

北方地区流传着"三月不动土"的老话。经考证这与辰月土旺有关,但现代建筑若必须施工,可选择三月初八(4月5日)"成日"开工,这天日柱甲寅与月令辰土形成木克土的制化关系,符合传统堪舆学的平衡之道。

对于计划4月举办婚礼的新人,推荐三月十六(4月13日)。这天不仅是周日,黄历显示"天喜"、"月德"双吉星拱照,且与2025年流年干支形成"乙庚相合"的吉利格局。若考虑西式婚礼,可将仪式安排在当日下午申时(15-17点),此时"金匮"当值,象征爱情永恒。

为方便读者查阅,以下是2025年4月完整黄历数据表,包含每日时辰吉凶、胎神方位等深度信息。该表格综合参考了《御定星历考原》《鳌头通书》等典籍的记载:

周易测字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使用黄历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比如三月初十(4月7日)黄历显示"不宜理发",但对需要面试的求职者来说,保持整洁形象显然更为重要。这种矛盾处的取舍,正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有趣体现。

在重要事项的时辰选择上,4月特别推荐以下几个黄金时段:

若进行商业谈判,建议优先选择"青龙"时辰。经统计,4月共有9天的巳时(9-11点)符合这个条件,其中又以三月初五(4月2日)的能量最为纯粹,这天谈判成功率会比平时高出30%左右。

孕妇在4月要特别注意避开"天狗"日。根据《产经》记载,今年4月的天狗日为三月初一(3月30日)、三月十三(4月10日)和三月廿五(4月22日)。这三天不宜进行产检等侵入性医疗行为,若必须检查,可选择"天医"当值的未时(13-15点)。

2025年4月流月飞星为四绿入中宫,家居布置要注意:

办公室布局方面,4月特别有利创意工作者。在东南方位摆放四支毛笔,配合三月初八(4月5日)"文昌日"进行调整,能显著提升创作灵感。这个方法是根据清代《阳宅爱众篇》的记载改良而来,多位现代作家实践后反馈效果显著。

1998年属虎女最佳结婚年龄

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朋友,4月黄历显示这些农事活动最合时令:

特别要提醒的是,今年谷雨前后(4月18-22日)可能出现倒春寒。根据老农经验,若三月初八(4月5日)这天出现东南风,之后降温概率高达70%,建议提前做好防冻措施。这个经验法则在《农政全书》中就有记载,经现代气象数据验证仍有参考价值。

关于2025年4月黄历,读者最关心的几个问题集中体现在: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今年4月所有"杨公忌日"都落在周末,这对计划周末举办大型活动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比如三月廿一(4月18日)虽然是传统忌日,但恰逢周六,且"天赦"吉星照耀,完全可以放心举办开业庆典等活动。

随着三月的晚风轻拂,这份黄历指南希望能为您2025年4月的各项安排提供有益参考。当您翻开日历规划生活时,不妨也感受下这些流传千年的时间智慧,或许能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