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歌》完整歌词到底藏着多少代人的童年记忆?
还记得小时候奶奶摇着蒲扇教你唱"一九二九不出手"吗?那个调调现在想起来是不是特别亲切?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首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把它的老底儿都给翻出来!
先说说这歌的来历吧。其实《九九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时候叫"九九消寒歌",是古人用来记录冬至后天气变化的。你想啊,古代没天气预报,老百姓就靠这个数着日子等春天,多有意思!
现在流传最广的版本大概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后面还有好几段呢。不过你知道吗?不同地方的唱法还真不太一样,光是"五九六九"这句,北方人唱"沿河看柳",南方可能就变成"河边插柳"了。
说到歌词内容,特别有意思的是它把天气变化说得特别形象。比如"七九河开",就是说冰开始化了;"八九雁来",大雁都飞回来了。这种观察自然的本事,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没机会体验了。
我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唱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句,因为这意味着要开学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快乐真简单,就盼着数完这九九八十一天。
这首歌为啥能传这么久?我觉得主要是它特别顺口好记。你看啊,每句都是数字开头,还押韵,小孩子听两遍就会了。而且它把整个冬天的变化都串起来了,像讲故事一样。
现在很多幼儿园还在教这首歌,不过有些老师会配上动作。比如唱到"不出手"就把手藏起来,"冰上走"就做滑冰的动作。这样教特别生动,孩子们玩着玩着就记住了。
说到教学,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的孩子可能更熟悉"小苹果"这种流行歌,但《九九歌》这种传统儿歌反而成了新鲜玩意儿。有时候在公园听见小孩唱这个,家长都特别惊喜。
这首歌还有个特别实用的功能——教孩子数数!从一九数到九九,正好练习了数字。而且每个"九"代表九天,顺便把乘法概念也带进去了,古人这教学设计真是绝了。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这首歌里还藏着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比如"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九九"完差不多就是惊蛰了。这种把气候知识和儿歌结合的做法,现在都很少见了。
我特意查了资料,发现全国至少有十几个版本的《九九歌》。比较有名的有北京版、山东版、江南版。内容大同小异,但有些细节特别有意思,比如北方版本会更强调"冷",南方版本就会提到"梅雨"。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到底哪个版本才是正宗的?其实吧,民间文学就是这样,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地方根据当地气候改编,反而让这首歌更有生命力。
现在给大家列几个常见版本的歌词对比: 北方版: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江南版:三九四九门缝里刺狗,五九六九赤脚走路 川渝版: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看出来了吧?虽然都在说寒冷,但北方人能在冰上走,南方就只能"门缝里刺狗"了。这种差异特别真实地反映了各地气候特点。
我小时候一直有个疑问:为啥是"九九"不是"八八"或者"十十"?后来才知道,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九九八十一更是"最大阳数",用这个数来记录寒冬到暖春的变化特别合适。
这首歌还有个隐藏功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你想啊,古人没有温度计,全靠观察河水结冰、大雁迁徙来判断季节变化。现在让孩子学这个,也是在教他们留心身边的大自然。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老掉牙的歌早该淘汰了。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反而主动教孩子唱这个。为啥呢?大概是因为这里面有他们自己的童年回忆吧。
说到教孩子,我有个小建议。可以把这首歌和季节活动结合起来教。比如冬天开始的时候教"一九二九",下雪天教"三九四九",春天来了教"七九八九"。这样孩子理解得更直观。
最后说个冷知识:其实《九九歌》还有夏季版的!不过知道的人不多。内容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讲的是夏天到秋天的变化。可惜现在基本上失传了。
小编觉得啊,像《九九歌》这样的老童谣真该好好保护。它不光是首歌,更是连着咱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下次听见小孩唱这个,别忘了给他们讲讲这里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