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买保险到底该注意哪些坑?
哎,最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问我保险的事儿,说实在的,这玩意儿确实挺让人头疼的。你说现在市面上保险产品这么多,条款又复杂得要命,到底该怎么选啊?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2022年买保险那些事儿,保证让你看完心里有谱。
首先得搞清楚,为啥要买保险?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和家人买个保障。你想啊,万一哪天突然生病住院,或者遇到个什么意外,那医药费可不是小数目。有了保险,至少能帮你分担一部分经济压力。不过话说回来,买保险也不能瞎买,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
2022年保险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重疾险新规正式实施了。这个新规把原来的25种重疾扩展到了28种,还增加了3种轻症。听起来是好事儿对吧?但其实这里面也有门道。比如说甲状腺癌,以前是按重疾赔的,现在早期甲状腺癌可能就按轻症赔了,赔付比例直接从100%降到30%。
说到重疾险,现在市面上主要有两种:消费型和返还型。消费型的就是纯保障,不出险钱就打水漂了;返还型的贵是贵点,但到期能拿回本金。我个人建议啊,预算有限的选消费型,先把保额做足再说。毕竟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保障,不是理财。
医疗险这块儿,2022年最火的还是百万医疗。一年几百块钱,保额能到几百万,听着挺划算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类产品一般都有1万免赔额,也就是说1万以下的医疗费得自己掏。所以最好搭配个小额医疗险,这样大小病都能覆盖。
意外险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了。其实这玩意儿特别实用,一年百来块钱,能保几十万的意外身故和伤残。特别是经常出差或者从事高危职业的,真得备一个。2022年新出的意外险很多都增加了猝死责任,这点对加班族特别友好。
寿险这块儿,定期寿险性价比最高。比如说30岁男性,100万保额,保到60岁,一年也就千把块钱。要是家里有房贷车贷的,或者是一家之主,这个真不能省。终身寿险就贵多了,更适合高净值人群做财富传承用。
现在来说说2022年的保险新政策。银对互联网保险的监管更严了,要求所有互联网保险产品都得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公示。这其实是好事儿,至少能避免买到不靠谱的产品。短期健康险也不能保证续保了,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条款。
说到健康告知,这可是买保险最关键的环节。很多人觉得随便填填就行,等真出险了才发现被拒赔。记住啊,保险公司理赔时第一个查的就是健康告知。有住院记录、体检异常的,一定要如实告知。别听业务员说什么"两年不可抗辩",那是有前提条件的。
保费预算怎么安排?业内有个"双十原则":保费不超过年收入的10%,保额做到年收入的10倍。不过这个也得灵活掌握,比如刚毕业的年轻人,可能先买个百万医疗+意外险就够了,等收入上来了再加保。
买保险的顺序也有讲究。建议先大人后小孩,先保障后理财。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一堆教育金,自己却裸奔,这就不太合理。毕竟大人才是孩子最好的保障。保障型产品买齐了,再考虑年金险这类理财型产品。
说到理财型保险,2022年增额终身寿特别火。这类产品收益写进合同,安全性高,适合做长期储蓄。不过要注意,前几年退保会有损失,最少得持有七八年才能回本。所以这笔钱得是长期不用的闲钱。
现在来回答几个常见问题。第一个:线上买和线下买哪个好?其实各有优劣。线上便宜透明,但服务可能跟不上;线下有专人服务,但费用高。我个人建议,简单的险种比如意外险、医疗险可以线上买,复杂的重疾险、寿险最好找专业经纪人咨询。
第二个问题:小公司产品靠谱吗?其实国内保险公司监管都很严,再小的公司注册资本也得2个亿。而且有保险保障基金兜底,真不用太担心倒闭的问题。重点还是看产品条款和性价比。
第三个问题:体检异常还能买保险吗?这个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像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这种,可能除外承保或者加费;要是高血压、糖尿病就比较麻烦了,可能直接拒保。所以买保险要趁早,等身体出问题了再买就难了。
最后说说理赔的事儿。很多人觉得保险公司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其实只要符合条款,该赔的都会赔。理赔时要注意:第一时间报案,材料准备齐全,医院病历要写清楚。如果遇到纠纷,可以找银投诉,一般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对了,2022年还有个新变化,就是可以用医保个人账户买商业保险了。不过目前只在部分城市试点,具体政策可以咨询当地社保局。这个政策挺实用的,相当于把沉睡的医保资金盘活了。
说到保险经纪人,现在专业的保险经纪平台越来越多。他们不代表任何保险公司,能帮你货比三家。不过要找持证的,最好是有CFP、RFC这些专业认证的。千万别找那些只会推销的"人情单"业务员。
买完保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建议每年做个保单检视,看看保障够不够,要不要加保。特别是结婚、生子、买房这些人生重大变化后,保障需求也会跟着变。
其实买保险就跟穿衣服一样,得量体裁衣。别人的方案再好,也不一定适合你。关键是把保障做足,别留风险缺口。2022年保险市场变化挺大的,但只要掌握这些基本原则,就不会被坑。
小编觉得吧,保险这东西宁可不用,但不能不备。现在省那点保费,将来可能得付出更大代价。当然也不是让大家盲目买买买,关键是根据自身情况科学配置。记住啊,买对不买贵,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