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最近刷短视频老看到有人说"春分之后该吃啥""清明要怎么养生",突然想到个问题——3月25日到底算哪个节气啊? 这日子卡在春分和清明中间,说冷不冷说热不热的,搞得我衣柜里的衣服都不知道该怎么收拾...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
节气这玩意儿吧,说白了就是古人用太阳影子长短搞出来的"天气刻度尺"。老祖宗可太牛了,两千多年前就整出二十四节气这套系统,把一年切成24份。每个节气15天左右,跟现在的天气预报似的,只不过人家是用来看种地时间的。
这里插句题外话啊,我发现现在年轻人十个里有八个分不清"节气"和"节日"。举个栗子:
- 节气:清明是正儿八经的节气
- 节日:端午节就是个传统节日
春分一般在3月20日-22日之间晃悠,去年是21号,今年查了查是20号。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就往北半球跑了。北方的小伙伴应该能感觉到,春分前后那几天特别明显:
春分前 | 早上七点天还蒙蒙亮 |
春分当天 | 六点半就大天亮 |
春分后 | 天亮时间蹭蹭往前窜 |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个冷知识:春分当天竖鸡蛋特别容易立起来!不是玄学啊,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位置导致引力平衡。不过现在年轻人谁还玩这个啊,都忙着发朋友圈"今日春分"呢...
重点来了!查了老黄历发现,3月25日压根不是独立节气,它处在春分和清明之间的"节气空窗期"。具体来说:
- 春分到清明之间叫"春分二候"
- 这时候雷声开始多起来
- 北方开始化冻,南方进入梅雨季前奏
要是非要说3月25日有啥特别的...emmm...我想想啊:这天正好是春分后第5天左右,按照物候特征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玄鸟至"的现象——就是小燕子飞回来搭窝啦!不过现在城市里哪还看得见燕子啊...
既然说到这儿了,干脆把春分后的气候特征捋一捋。从春分到谷雨这45天里,天气变化那叫一个精彩:
时间段 | 气候特征 | 民间谚语 |
春分初候 | 昼夜温差大 |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
春分二候 | 雷雨增多 | "春分有雨到清明" |
清明三候 | 气温稳步上升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
对了对了,最近几年特别明显的一个现象:春分后过敏季就开始了!杨柳絮、花粉啥的开始肆虐,打喷嚏流眼泪的小伙伴应该深有体会...建议这个时间段出门记得戴口罩,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我知道你们肯定要问:"那3月25日到底该注意啥?" 作为一个被天气预报骗过无数次的老司机,我总结了几条实用建议:
- 穿衣:早晚套外套,中午穿短袖的"洋葱式穿搭"最保险
- 饮食:多吃芽菜类(香椿芽、豌豆尖)去春燥
- 养生:这时候适合敲胆经,具体方法自己去搜
- 农事:北方开始春耕,南方准备早稻插秧
还有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差点忘了说:春分后昼长夜短,建议把作息调早一小时。我知道你们年轻人都是夜猫子,但是跟着太阳走真的精神会好很多!别像我去年这时候天天熬夜,结果清明扫墓的时候差点在山上睡着...
聊着聊着突然想起来几个特别有意思的节气冷知识:
- 二十四节气最早只有四个: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 现在用的节气系统是西汉时期定型的
- 每个节气其实有"三候",比如春分初候是"玄鸟至"
-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说到这儿不得不吐槽下,现在有些网红为了流量乱科普节气知识。上次看到个视频说"春分要倒立喝绿豆汤",给我整不会了...咱们还是要相信科学啊朋友们!
其实节气这东西吧,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天气来看,别死磕黄历。就像3月25日这个日子,在东北可能还在下雪,在海南岛都能穿短裤了,这能一样吗?
小编觉得啊,现在年轻人了解节气最大的意义不是种地,而是找回生活节奏感。啥时候该添衣服、啥时候该吃时令菜、啥时候适合出门踏青...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可比手机上的天气预报有意思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