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翻着日历突然愣住——“今天农历到底是几号来着?”特别是像12月23日这种年底日子,公历农历切换起来简直头大!别急,今天咱们就用最笨...啊不是,最接地气的方式,手把手教你怎么查这天的农历信息,顺便唠唠那些藏在节气里的老祖宗智慧。
说实话啊,12月23日放在公历里就是个普通工作日,但换算成农历可就有意思了。可能是冬至刚过寒气最重的时候,也可能是腊月里准备年货的关键节点。去年我邻居王婶就闹过笑话,拿着公历12月23日的日历去庙里拜拜,结果根本不是黄道吉日!所以搞清楚这个转换特别重要:
现在教你几招不用高科技也能查日子的“祖传秘方”,适合手机没电的紧急情况:
我自己最常用的是“冬至倒推法”——先记住冬至肯定是公历12月21-23日,然后数着“冬至逢壬数九”,就能推出12月23日常见的几种农历情况...
给你们整理了个干货表格,看完就知道农历日期多善变了:
发现没?光是“冬月”和“腊月”的区别就够让人迷糊的。去年我家腌腊肉就因为这个搞错时间,结果咸得能当盐罐子使...
现在来回答核心问题:12月23日会碰上哪些节气?根据我这几年观察:
“小寒未到冬至已过,正是冻手冻脚时候”——大多数年份这天都卡在冬至后两天,也就是“数九寒天”的开端。但偶尔也会遇到:
比如2020年那天正好是冬至后第二天,按照老话讲“冬至饺子面,三天不吃冻耳朵”,这时候吃面食最养胃。而2022年却离小寒更近,就该喝当归羊肉汤了...
说到节气不得不提那些城里人不知道的讲究:
1. 冬至三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听起来像魔法咒语?其实是古人观察自然的记录,意思是土地开始松动,阳气要回升了
2. 数九歌:北方版本“一九二九不出手”和南方版本“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居然差好几个字,据说跟方言押韵有关
3. 农谚预测:“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这种话现在年轻人可能听不懂,其实就是说如果冬至在农历月初,过年会更冷
去年我跟爷爷学这些的时候,老爷子还吐槽现在年轻人就知道看天气预报APP,把老祖宗的智慧都丢光了...
Q:12月23日永远对应冬至节气吗?
A:才不是呢!虽然冬至一般在12月21-23日,但:
Q:农历日期为啥每年对不上公历?
A: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简单说就是:
1. 农历一个月≈29.53天,一年比公历少11天左右
2. 为了补这个缺口,每2-3年就要加个闰月
3. 节气是根据太阳位置定的,和月亮圆缺没关系
所以会出现“公历日期坐滑梯,农历日期蹦蹦跳”的搞笑情况。就像我二舅说的:“洋人的日历像电梯,咱们的日历像爬山”...
说实话现在年轻人确实不太用农历了,但每次看到我妈坚持用农历记生日、按节气煲汤,就觉得这种“活的日历”特别有温度。去年12月23日那天她突然说“今天冬月十一要晒被子”,结果第二天就降温——你看,有时候老黄历比天气预报还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