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有没有被古诗"美到窒息"的时刻?
说实话啊,我第一眼看到苏轼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时候,整个人都愣住了。你说这古人怎么就能用28个字,把一场暴雨写得这么活灵活现呢?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来、水如天...每个画面都跟放电影似的在眼前闪。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这首诗,保准让你看完也能摇头晃脑地品出点门道来。
全诗就四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别看字数少,信息量可大着呢!苏轼这老哥在杭州当官的时候,有天喝着小酒看着西湖,突然就来了一场暴雨。结果人家不慌不忙,掏出毛笔就把这场面给记下来了,这才有了咱们现在读到的千古名篇。
这句简直神了!你想啊,乌云压顶的场景谁没见过?但苏轼偏说这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是动态的翻墨!更绝的是"未遮山"这三个字,画面一下子就有了层次感——乌云翻滚着过来,但还没完全挡住远山,这种将雨未雨的状态,比直接写"满天乌云"高级太多了。
我琢磨着,苏轼肯定是真见过这场面。江南夏天的雨云就是这样,来得急,移动快,有时候山这边暴雨倾盆,山那边还阳光灿烂呢。这种细致观察,没在江南生活过的人还真写不出来。
嚯!这雨下得可真够热闹的!白雨对黑云,颜色对比先给你个视觉冲击;跳珠这比喻,把雨点砸在水面的动态感全写活了;再加上乱入船,立马让人联想到雨点噼里啪啦打在船板上的声音。短短七个字,把暴雨的形、色、声全包圆了,这功力不服不行。
说到这儿我得插一句,现在有些网红写景就爱堆砌形容词,什么"超级大的雨""特别白的雨点",跟苏轼这一比,高下立判啊!
前两句还暴雨如注呢,第三句突然就风来雨散,这剧情反转比电视剧还快!卷地风三个字特别传神,你想想夏天那种贴着地面刮的大风,呼啦一下就把云雨全带跑了。"忽"字更是点睛之笔,把江南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抓得准准的。
我猜苏轼写这句的时候,八成是衣服刚被淋湿,正打算收摊回家,结果风一吹天又晴了,这心情估计跟坐过山车似的。
暴雨过后,湖水倒映着蓝天,水天一色,这画面想想都治愈!但苏轼厉害就厉害在不直接写天空多蓝,而是通过湖水的镜像来表现。这种间接描写的技巧,咱们现在写作文真该好好学学。
而且你发现没?四句诗刚好是起承转合的标准模板:乌云来了(起)→暴雨落下(承)→风吹云散(转)→水天相映(合)。这么严密的结构,放现在都能当写作教科书了。
咱们掰开揉碎了看,这首诗的牛逼之处主要有:
这个问题可有意思了!诗题里有个"醉"字,但全诗压根没提喝酒的事。要我说啊,苏轼当时肯定是微醺不醉的状态——脑子足够清醒观察入微,情绪又比平时放得开。你看他写雨都带着股欢快劲儿,要是真喝大了,估计就只能写出"啊!好大的雨!"这种大实话了。
另外别忘了苏轼当时是被贬到杭州的,按理说应该郁闷才对。但人家偏能把暴雨写得这么活泼生动,这豁达的心态,活该他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
虽然咱们写不出苏轼的水平,但有些技巧还是能偷师的:
网上有些解读我觉得跑偏了,比如:
在苏轼那么多名篇里,这首可能排不进前十,但绝对是最能体现他观察力的作品之一。跟他那些豪放词相比,这种小诗就像精致的点心,虽然分量轻,但回味无穷。后世很多画家爱画这个题材,就因为四句诗自带四个绝佳画面。
顺便说个冷知识:苏轼在杭州期间写了大量西湖诗,但最出圈的还是这首。可能正因为短小精悍,反而更容易被人记住。
对于刚接触古诗的朋友,我强烈推荐从这种画面感强的写景诗入手,因为:
Q:为什么非要用"翻墨"形容乌云?
A:你想啊,苏轼是书法大家,平时最熟悉的就是墨汁。用"翻墨"既形象,又带着个人特色,换成"像煤块"就俗了。
Q:"水如天"是不是太简单了?
A:越简单的比喻越难写好。这句妙在暴雨刚过,湖面平静如镜,才能完美倒映天空,换个别的时候还真不成立。
要是喜欢这种风格,可以看看:
这些都属于即景生情的写法,不拽文不矫情,就跟发朋友圈似的记录眼前所见。
钱钟书在《宋诗选注》里说这是"摄影快镜式的写法",确实精准。余光中更绝,说苏轼"用文字作画",四句诗就是四幅水彩小品。这些评价都抓住了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强烈的画面感和瞬间捕捉能力。
不过我觉得吧,读诗不用太在意专家怎么说。你自己觉得"黑云翻墨"带感,那就是好诗;要是无感,就算专家吹上天也没用。
咱们来个好玩的,用朋友圈体翻译这首诗:
救命!刚才西湖上空乌云跟打翻墨水似的压过来,雨点像蹦迪的珍珠往船上砸!结果一阵妖风突然把雨刮跑了,现在湖面平静得跟P过图的蓝天一样...杭州天气真刺激 苏轼醉酒实录"
这么一对比,是不是更觉得苏轼原版精炼传神?
读这种诗千万不能端着,得带点生活气息:
黑云翻墨——(语气惊讶)未遮山,白雨跳珠(语速加快)乱入船。卷地风来(突然转折)忽吹散,望湖楼下(舒缓收尾)水如天。"
重点是把暴雨的突然性和戏剧性读出来,前两句紧张点,后两句放松下来。要是能用杭州方言读可能更有味道,可惜我吴语不太行...
虽然这首诗看着轻松,但别忘了苏轼当时是被贬状态。这倒让我想起个现象:中国古代最好的山水诗,很多都是官员被贬时写的。可能正因为远离权力中心,反而能静下心来观察自然吧。像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王维"行到水穷处",都是这个路数。
所以下次遇到糟心事,不妨学学苏轼,掏出本子记下眼前风景,说不定也能憋出首传世之作呢!
最后说点个人感受:现在短视频看多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训练得特别碎片。但读苏轼这种诗,就得慢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品。我第一次读只觉得画面美,后来每读一遍都能发现新细节——比如"未遮山"暗示观察者的位置,"乱入船"透露当时在船上...这种层层解锁的乐趣,比刷十条短视频带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