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北京疫情最新情况通报?
最近是不是总在朋友圈刷到北京疫情的消息?心里慌得不行又搞不清到底啥情况?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12月20日那会儿北京疫情的最新进展。这事儿吧,得从新发地那波疫情之后说起,当时防控措施挺严的,但冬天来了病毒又活跃起来了。
先说说当天新增病例数。12月20日这天,北京新增了7例本土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兴区和顺义区。这个数字看着不算特别吓人,但要知道病毒传播这事儿可说不准,所以当时防控部门特别紧张。这些病例里,有5例是在集中隔离点发现的,剩下2例是通过社区筛查找到的。
说到传播链,当时已经查清楚的就有三条。第一条跟冷链食品有关,第二条是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传播,第三条就比较麻烦了,还没完全查清楚源头。疾控中心的人天天加班加点做流调,就是想尽快把传播链条给摸清楚。
重点来了啊,当时高风险地区有两个:顺义区高丽营镇和朝阳区汉庭酒店大山子店。中风险地区有5个,主要分布在顺义和朝阳。这些地方都实行了封闭管理,进出都得查核酸证明。住在这些地方的朋友可真是够呛,买菜都得靠社区送上门。
防控措施这块儿,市里下了死命令。首先是核酸检测范围扩大,重点区域全员检测。其次公共场所管控更严了,商场、餐馆都得限流。最要命的是进出京管控,当时出京得有7天内核酸阴性证明,好多人的元旦出行计划都泡汤了。
医院这边也绷紧了弦。发热门诊实行闭环管理,就是说从预检分诊到看病取药,全程都得在指定区域完成。普通门诊也要求预约就诊,现场挂号基本没戏。这么做虽然麻烦,但确实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说到疫苗接种,当时还处在重点人群接种阶段。主要是给冷链从业人员、医务人员这些高风险人群打。普通老百姓想打还得再等等。疫苗刚出来那会儿,好多人还持观望态度,担心副作用啥的。
学校这块儿也挺紧张的。部分中高风险地区的学校停课了,改成线上教学。低风险区虽然还在上课,但要求特别严格,晨午检、消毒这些程序一个都不能少。家长们天天提心吊胆的,生怕学校出点啥状况。
交通出行影响也不小。地铁公交虽然还在运行,但客流量明显少了。出租车和网约车要求司机和乘客都得戴口罩,后排还得开窗通风。机场火车站就更严了,健康码、行程码、核酸证明查得特别仔细。
当时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春节返乡问题。眼瞅着快过年了,好多外地打工的都纠结要不要回家。建议"非必要不离京",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外打拼一年,谁不想回家看看老人孩子啊。
物资供应倒是挺充足的。超市里米面粮油、肉蛋蔬菜都不缺,价格也基本稳定。就是防疫物资像口罩、消毒液这些卖得特别快,经常得补货。线上购物订单暴增,快递小哥都忙不过来了。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当时北京的防控措施到底管不管用?这么说吧,从后续发展来看,这些措施确实起到了作用。虽然病例数时有波动,但总体上控制住了大规模暴发的势头。不过代价就是大家的生活确实受到了不小影响。
还有个问题很多人关心:当时病毒变异了吗?根据官方通报,12月那会儿北京流行的主要还是原始毒株,后来引发全球大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株还没出现。不过专家们已经在密切监测病毒变异情况了。
经济影响这块儿也挺明显的。餐饮、旅游、娱乐这些行业最惨,好多小店撑不下去关门了。写字楼空置率上升,不少公司改成居家办公。好在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比如减免房租、提供贷款啥的。
说到居家办公,当时可把不少人憋坏了。家里网络不好、孩子闹腾、工作效率低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但反过来看,这也推动了远程办公软件的发展,算是因祸得福吧。
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长期处于疫情压力下,好多人出现了焦虑、失眠等症状。心理咨询热线那段时间特别忙,也组织了不少线上心理健康讲座。这事儿提醒我们,防疫不能光顾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现在回过头看,2020年12月那会儿真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虽然每天新增病例不多,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传播。当时采取的那些措施,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说点实在的,疫情这事儿谁都不愿意碰上,但既然赶上了就得积极应对。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些老生常谈的措施其实最管用。再有就是配合工作,该检测检测,该隔离隔离,别嫌麻烦。
小编觉得啊,经过这次疫情,咱们老百姓的卫生意识确实提高了不少。以前感冒都不当回事,现在有个头疼脑热都紧张兮兮的。这种变化有好有坏,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毕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