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六十四卦象查询表:易经卦象大全解析

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智慧结晶,《周易》的六十四卦象就像一部包罗万象的人生百科全书。这些由阴阳爻组成的符号系统,不仅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知,更提供了解决现实困境的独特视角。本文将带您系统了解每个卦象的核心要义,掌握这把打开东方智慧之门的钥匙。

每个卦象都由六条或断或连的爻线组成,从下往上依次称为初爻、二爻直至上爻。阳爻(—)代表主动、刚健的能量,阴爻(--)象征包容、柔顺的特质。比如乾卦六爻皆阳,坤卦六爻皆阴,这种极致的阴阳组合形成了64种不同的能量场域。解读时需要特别注意:

这种组合就像化学元素周期表,八个基本卦两两相重,就形成了更具针对性的六十四种情境模型。比如艮上坎下的蹇卦,既有山的阻碍又有水的险陷,生动诠释了"见险而止"的处世智慧。

乾卦(䷀)作为六十四卦之首,六爻皆阳如同巨龙腾空。初爻"潜龙勿用"提醒我们积蓄力量,上九"亢龙有悔"则警示物极必反的规律。这个卦象完整展现了事物从萌芽到鼎盛再到衰败的全过程,堪称最精妙的发展模型。

坤卦(䷁)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特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卦辞,道出了包容承载的哲学。其六三爻"含章可贞"特别值得玩味——提醒人们在保持内敛的也要适时展现内在光华。

这些卦象虽然预示困难,但都给出了明确的化解方向。比如困卦九二"困于酒食"看似窘迫,实则提示应当超越物质层面的困扰。

咸卦(䷞)作为下经首卦,以少男少女相感为象,揭示情感交流的本质。其九四"憧憧往来"生动描绘了恋爱中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而九五"咸其脢"则上升到精神共鸣的层面。

家人卦(䷤)离下巽上的结构,犹如火借风势温暖全家。初九"闲有家"强调防微杜渐,上九"有孚威如"则指出家长威信源于诚信而非强权。这些智慧对现代家庭建设仍有重要启示。

大有卦(䷍)火在天上,象征事业如日中天。初九"无交害"提醒成功初期要避免树敌,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则展现资源共享的智慧。这个卦象特别适合创业者研读。

升卦(䷭)地风升的卦象,生动诠释了稳健发展的要诀。六五"贞吉升阶"强调脚踏实地,上六"冥升"则警示盲目冒进的风险。当代职场人士若能参透此卦,必能少走许多弯路。

碧海青天是什么生肖

这些卦象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决策模型。比如夬卦九三"壮于頄"用颧骨发红比喻冲动决策,与上六"无号终有凶"形成鲜明对比,完整展现了决断过程的心理变化。

泰否二卦(䷊䷋)的翻转关系最具哲学意味。地天泰卦三阴三阳完美交融,而天地否卦则显示上下隔绝。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深刻揭示了"泰极否来"的循环规律。

中孚卦(䷼)泽上有风的意象,被孔子誉为"言有物而行有恒"。其九二"鸣鹤在阴"的典故,成为诚信感召的经典隐喻。这个卦象对构建现代商业信用体系仍有借鉴价值。

研读这些卦象时,不妨将爻辞中的动物意象串联理解:从乾卦的龙、中孚的鹤到渐卦的鸿雁,这些生物象征共同构成了《周易》独特的叙事语言。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建立自己的卦象索引系统。比如按数字排序记忆:1乾、2坤直至64未济;或按主题分类:将同人、大有归入事业类,咸恒归入情感类。这种结构化记忆能显著提升查询效率。

当代学者在《周易现代解读》中提出,可以将卦象视为64种思维模型。比如需卦(䷄)教会我们在等待时机时保持"需于郊"的耐心,讼卦(䷅)则提供化解冲突的"不永所事"智慧。

当出现变爻时,需要综合本卦和之卦进行解读。比如占得乾卦九三、上九两爻变,则形成天火同人之象。这时既要考虑"君子终日乾乾"的勤勉,又要关注"同人于野"的协作精神。

宋代大儒朱熹在《周易本义》中特别强调"占变不占静"的原则。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卦象的活力正体现在其动态变化之中,就像蒙卦(䷃)上九"击蒙"突然转变为师卦(䷆)的统御之道。

将卦象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需要把握"得意忘象"的原则。比如解卦(䷧)讲述赦过宥罪的故事,现代人可以理解为压力释放的心理机制;小过卦(䷽)飞鸟遗音之象,可类比信息过载时的筛选策略。

1980年属什么生肖

颐卦(䷚)的养生智慧尤为值得关注。初九"舍尔灵龟"警示过度依赖外物,上九"由颐厉吉"则强调自我调节的重要性。这些原理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高度契合。

在商业领域,噬嗑卦(䷔)"利用狱"的刚柔并济之道,可转化为企业管理中的奖惩制度设计;丰卦(䷶)"日中见斗"的盛极预警,则对应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的转型节点。

深入研习卦象有三个不可逾越的阶梯:首先是熟记卦形卦序,达到任意说出数字就能画出卦象的程度;其次是理解卦爻辞的基本含义,可以参考《周易正义》等经典注疏;最后是掌握灵活运用的心法,这需要结合大量实践案例。

明代来知德在《周易集注》中提出的"错综互变"理论,将卦象关系梳理得更加系统。比如泰卦的错卦是否卦,综卦是否卦,互卦归妹卦,这种多维关联极大丰富了卦象的解释空间。

许多人对大过卦(䷛)存在误解,认为"栋桡"必定凶险。实际上九二"枯杨生稊"显示危机中的生机,上六"过涉灭顶"反而提醒量力而行。这种辩证思维正是易学的精髓所在。

清代学者焦循在《易图略》中指出,卦爻辞中的"凶"字往往伴随着转机,而"吉"爻反而需要戒慎。这种反直觉的解读方式,正是避免机械化理解的关键。

十二消息卦完美对应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从复卦(䷗)一阳来复的冬至,到乾卦(䷀)阳气鼎盛的夏至,再到坤卦(䷁)纯阴凝聚的冬至,这个循环揭示了天道运行的深层密码。

临卦(䷒)地泽相映的卦象,恰似立春时节大地解冻、湖水微漾的景象。其卦辞"元亨利贞"与春生之机完全相应,九二"咸临吉"更暗合"春风化雨"的自然哲理。

周公解梦梦见埋死人

将六十四卦分配到农历月份,就形成了所谓的"卦气说"。比如正月泰卦、二月大壮,这种对应关系在《周易参同契》等典籍中有详细记载,展现了古人"仰观俯察"的宏大时空观。

为帮助记忆复杂卦象,古人创作了许多形象口诀。比如记住"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就能快速画出八个基本卦。对于六十四卦,可以运用这样的联想记忆:

现代研究者还开发出数字编码法,比如11泰卦(天地交泰)、26大畜(山天大畜),通过数字联想强化记忆。这类方法在《周易记忆术》等著作中有系统介绍。

在《黄帝内经》构建的医学体系中,八卦对应着人体重要器官:乾为首、坤为腹、离为目、坎为耳。这种关联使得卦象成为诊断治疗的参考模型,比如颐卦(䷚)与脾胃调理,巽卦(䷸)与肝胆疏泄。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详细阐述了六十四卦与经络气血的关系。比如复卦(䷗)对应冬至一阳生,提示此时艾灸关元穴最能助长阳气。这种时空医学观至今仍有临床价值。

从《文心雕龙》的"原道"篇到《红楼梦》的判词谶语,卦象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创作。曹雪芹用"地火明夷"暗示贾府衰败,鲁迅在《彷徨》中化用"履虎尾"的典故,都展现了卦象强大的象征功能。

涣卦(䷺)风行水上的意象,成为文人抒发离愁别绪的经典载体。其爻辞"涣其群"描绘人群离散的场景,"涣有丘"则意外发现精神高地,这种起伏跌宕非常适合叙事文学的结构设计。

现代诗人海子在《亚洲铜》中写道"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这就是命中注定的六十四卦",将卦象升华为文化宿命的诗意表达。这种创造性转化,为古老智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