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重阳节:一个被现代人忽略的传统佳节
每到农历九月初九,很多年轻人都会疑惑:这个日子到底有什么特别?其实这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与春节、中秋这些全民狂欢的节日不同,重阳节更像是一位含蓄的长者,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的美好。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与东汉时期的桓景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学道。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你家将有灾祸,快让家人佩戴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方可避祸。"桓景照做后,果然发现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暴毙而亡,而家人因登高而幸免于难。这个故事在《续齐谐记》中有详细记载,成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起源传说之一。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楚辞》中就有"餐秋菊之落英"的记载,说明重阳习俗可能更早。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当时重阳习俗已经相当成熟。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从此在中华文化中绵延不绝。
选择九月初九作为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之极,《易经》将"九"定为阳数,"六"定为阴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过盛,容易导致灾祸,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来调和阴阳。因此发展出了登高避祸、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这些习俗看似迷信,实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顺应,蕴含着朴素的科学智慧。
重阳登高是最核心的习俗。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祛病,其实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秋高气爽时登山确实有益健康。登高过程中,人们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还能欣赏层林尽染的秋色,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生动展现了重阳登高的场景,也道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认为它可以驱邪避灾。《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有"辟恶气,御初寒"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茱萸确实含有挥发性物质,可以杀菌消毒,预防感冒。
重阳节时,人们会将茱萸插在发间或佩戴茱萸香囊。这一习俗在《风土记》中有详细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菊花酒是重阳节必备饮品。制作方法是将菊花与糯米、酒曲混合发酵而成。《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从中医角度看,菊花有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研究也证实菊花含有多种有益成分,适量饮用确实有益健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菊花性寒,体质虚寒者不宜多饮。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糕点,上面常点缀枣、栗、杏仁等食材。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代重阳糕的制作:"九月重阳,都下赏菊,铺席于台榭,都人游玩饮宴。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重阳糕'。"
重阳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重阳节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重阳文化的重要资料。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重阳习俗也各具特色:
从中医角度看,重阳时节正值秋冬之交,气候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此时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阳节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关注身边的老人。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重阳节为子女提供了表达孝心的契机,也为社会营造了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重阳习俗中的登高、赏菊等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机会。在钢筋水泥的都市生活中,这些传统习俗显得尤为珍贵。
想要过一个有意义的重阳节,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重阳节就像一杯陈年菊花酒,初尝平淡,细品方知其醇厚。在这个被商业大潮冲刷的时代,传统节日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和守护。当我们登高望远时,不仅是在延续千年的习俗,更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