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传统文化溯源,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分别指什么,历史爱好者必读
在中国传统社会阶层划分中,"九流"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分类体系。这个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演变逐渐形成了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的三级划分标准。这种分类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职业贵贱观念,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个独特的阶层划分体系,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特征。
上九流作为社会顶层群体,其构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思想流派。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概念逐渐演变为对社会阶层的划分。在明清时期,上九流通常包括: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这种排序反映了"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念。
帝王作为上九流之首,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圣贤则指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他们被尊为道德和学问的典范。隐士代表那些淡泊名利、隐居山林的高人,如伯夷、叔齐。童仙特指那些修行得道的童子,如八仙中的韩湘子。文人阶层包括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和未入仕的读书人,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武士在重文轻武的宋代以后地位有所下降,但仍属上层。农民因为提供粮食而被重视,工匠和商人虽然位列上九流末端,但相比中下九流仍享有较高地位。
中九流在不同时期的构成差异较大。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提到的中九流包括:举子、医生、相士、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到了明清时期,演变为:举子、医生、风水、批命、画工、书生、琴棋、僧、道。这些职业大多与知识、技艺或宗教相关,处于社会中间阶层。他们不像上九流那样显赫,但比下九流体面,往往有一技之长可以安身立命。
中九流群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医生救死扶伤,风水师和算命先生满足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与对未来的预知需求。画工和琴棋高手为上层社会提供艺术享受,书生是官僚队伍的后备军,僧道则负责宗教事务。这些职业虽然不被视为"高贵",但都是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中九流中的许多职业如医生、画工等,在今天已经成为受人尊敬的专门职业,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下九流指的是传统社会中最底层的职业群体。明代文献记载的下九流包括: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清代则演变为:衙差、狱卒、媒婆、巫婆、走卒、剃头、吹手、戏子、娼妓。这些职业要么被视为低贱,要么与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相关。下九流人群往往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困苦,甚至被剥夺某些法定权利,如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下九流人群在传统社会中面临严重歧视。他们的子女通常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婚嫁也受到限制。以戏子为例,虽然为人们提供娱乐,但被视为"贱业",死后不得入祖坟。娼妓更是被完全排斥在正常社会之外。这种歧视直到近代才逐渐改变。值得思考的是,许多下九流职业如理发师、吹鼓手等,在今天已经成为普通职业,这种变化既反映了社会进步,也说明职业贵贱观念的历史相对性。
九流划分并非全国统一,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在江南地区,由于商业发达,商人地位较高;而在北方,军人地位相对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划分标准又有所不同。例如在云南某些地区,马帮商人可能被列为中九流。这些差异说明,九流划分并非僵化不变,而是随着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变化。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性。
科举制度与九流划分密切相关。理论上,除了下九流,其他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实际上,中九流中的许多职业如医生、算命先生等,由于需要专注本业,很少有时间准备科举。上九流中的商人虽然可以参加科举,但常因"铜臭"受到歧视。这种制度设计强化了社会分层,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科举制度既是社会流动的渠道,也是维护阶层划分的工具。
九流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发展。被视为下九流的戏曲演员创造了灿烂的戏曲文化,但长期得不到应有尊重。中九流的画工、琴师等创造了大量艺术精品,却很少留下姓名。这种矛盾现象反映了传统社会对艺术的矛盾态度:既欣赏艺术,又轻视艺术创作者。直到近代,随着西方艺术观念的传入,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才得到提升。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感叹艺术发展的艰辛历程。
传统九流划分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色彩。女性专属职业如媒婆、巫婆、稳婆等都被列为下九流,而男性主导的职业如医生、风水师等则属于中九流。唯一例外是上九流中的"圣贤"偶尔包括女性,如孟母。这种性别偏见导致女性职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近代以来,随着女性解放运动兴起,这种状况才逐渐改变。今天看来,这种性别歧视无疑是传统社会的一大弊端。
宗教人士在九流体系中的位置耐人寻味。僧、道属于中九流,比许多世俗职业地位高,这反映了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但宗教人士又不可能进入上九流,显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这种安排体现了传统社会"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宗教的地位也有差异,佛教、道教被认可,而许多民间信仰的从业者则被归入下九流,这种差别对待反映了官方对宗教的控制策略。
九流划分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农业社会重视粮食生产,因此农民地位较高;商业被视为"末业",商人地位低下。手工业者因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地位高于不直接生产的行业。这种经济价值观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改变,商人和工程师地位上升,农民地位相对下降。今天的经济结构与古代完全不同,但职业贵贱观念仍然存在,只是标准发生了变化。这说明经济基础对社会观念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九流划分不仅基于社会地位,还包含强烈的道德判断。上九流代表道德高尚,中九流是道德中性,下九流则常与道德败坏相联系。例如娼妓被视为道德沦丧,盗贼更是法理难容。这种道德标签强化了社会控制,但也造成了对某些职业的污名化。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这种简单的道德二分法已经不合时宜。我们今天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不同职业,尊重每个行业的价值。
传统法律明确反映了九流划分。《唐律疏议》规定,良贱通婚要受惩罚;《大明律》禁止贱民参加科举。这些法律规定将社会分层制度化,使阶层固化。直到雍正年间才废除贱籍制度,但社会歧视依然存在。法律与社会观念的脱节说明,改变制度易,改变人心难。今天虽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职业歧视的残余影响仍然存在,这提醒我们社会进步是一个长期过程。
虽然九流划分已成历史,但其影响仍在延续。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歧视、学历歧视在某种程度上是九流观念的变种。公务员被视为"铁饭碗",服务业常受轻视,这些现象都能找到历史根源。传统下九流中的许多职业如演员、理发师等,今天已经成为正常职业。这种变化说明社会观念在不断进步,但完全消除职业贵贱观念仍需努力。
九流文化并非只有消极面。它促使每个行业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技艺传承体系。传统医药、工艺美术等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与行业内部的严格传承密不可分。九流划分虽然强调等级,但也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今天我们可以摒弃其等级观念,继承其专业精神。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价值,这种认识对建设现代职业体系仍有启发意义。
研究九流划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它帮助我们理解传统社会的运作机制,认识文化观念的演变规律。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九流构成的变化,可以窥见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比较不同地区的九流标准,能够发现地域文化的差异。这种研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理解当代社会阶层现象也有参考意义。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回顾九流历史,我深感职业选择应该遵循个人兴趣和能力,而非社会偏见。传统社会中被轻视的许多职业,今天已经成为热门行业。这说明职业价值是相对的、变化的。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与其追求所谓"体面"工作,不如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领域。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发挥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认识或许是我们从九流历史中得到的最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