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年圣诞节前后,网上总会冒出"抵制洋节"的声音?一边是商场里红红绿绿的装饰、欢快的圣诞歌,一边是社交媒体上"勿忘国耻"的刷屏。这俩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怎么就杠上了呢?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让人头大的话题。
先说个冷知识:圣诞节在中国流行还不到30年。90年代那会儿,肯德基麦当劳刚进来,商家发现这洋节能刺激消费,就开始可劲儿包装。你想想啊,平安夜卖苹果能翻十倍价,圣诞树装饰品能清库存,餐厅酒吧搞主题活动...这买卖谁不干?
但问题来了,老百姓过圣诞真在乎宗教意义吗?我观察下来主要是三种人:
现在来说说另一边——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事儿得从2014年说起,国家正式把这个日子定成公祭日,要求降半旗、默哀啥的。但尴尬的是,这个日子跟圣诞节就隔了十来天,时间上挨得太近了。
有些历史细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最早是2010年左右,有网友发现圣诞促销广告和公祭日纪念活动撞期,感觉特别膈应。后来每年这时候,总有人跳出来说"过圣诞就是忘本",慢慢就形成了固定节目似的争论。
我扒了扒这几年的典型骂战,主要吵这几个点:
说实话,商家确实有点鸡贼。12月本来就是零售旺季,从双十二、冬至、圣诞再到元旦,恨不得天天搞促销。有些商场在公祭日当天还放着《Jingle Bells》,确实看着来气。
但全赖商家也不对。普通老百姓过圣诞,90%的人根本不知道12月13日具体发生过啥。这里有个认知断层:
当然不是!爱国是看实际行动,不是看你过不过洋节。那些天天喊抵制的人,可能连公祭日具体要干啥都不知道。真要纪念先烈,不如去纪念馆献束花,比在网上骂街强多了。
因为时间点太敏感啊!情人节、万圣节可没人抵制。另外圣诞节商业化最严重,满大街的装饰想忽略都难,自然容易引发对立情绪。
这个得分开看。00后可能对南京大屠杀细节不清楚,但你说他们不爱国?B站上爱国弹幕最多的就是年轻人。记忆方式变了而已,不是不记得,是用新的方式在铭记。
我自己觉得吧,节日归节日,历史归历史。没必要把过圣诞的人一棍子打死,但也得提醒商家长点心,公祭日当天至少把圣诞装饰收一收。最重要的是,与其年年吵这一架,不如想想怎么让年轻人真正了解历史,而不是靠道德绑架来维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