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年春节过后,总听人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可这元宵节到底是个啥来头?为啥非要吃汤圆?挂灯笼又是什么讲究?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个传统节日给整明白!
说真的,我第一次听说元宵节的时候,还以为就是个吃汤圆的日子。后来才知道,这可是咱们中国农历新年的压轴大戏!正月是农历第一个月,十五就是月圆之夜,所以叫"元宵"——"元"是开始,"宵"是夜晚。你想啊,古人没手机没电视的,看着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可不就得整点热闹的?
这节日从西汉就有了,算下来都两千多年历史了。最开始是祭祀太一神(相当于老天爷),后来慢慢演变成全民狂欢节。唐朝那会儿最夸张,皇帝下令正月十四到十六连放三天假,街上张灯结彩的,比现在过年还热闹!
说到汤圆,南方叫汤圆,北方叫元宵,其实差不多是一回事。圆滚滚的样子象征团圆美满,白胖胖的外表代表纯洁美好。我奶奶总说:"吃了汤圆,一家子整年都团团圆圆的。"
做汤圆可有讲究了:
- 馅料:芝麻、花生、豆沙是经典款,现在还有水果、巧克力这些新花样
- 做法:南方是包出来的,北方是滚出来的
- 吃法:可以煮着吃,炸着吃,还能炒着吃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偷吃生汤圆,被我妈发现少不了一顿说。现在想想,那黏糊糊的面团子有啥好吃的?可能就是贪玩吧...
元宵节又叫灯节,挂灯笼这个习俗从东汉就开始了。最开始是为了祈求平安,后来变成炫富大赛——谁家灯笼大、花样多,那就倍儿有面子!
灯笼种类多到数不清:
宫灯 | 最豪华的那种,以前只有皇宫能用 |
走马灯 | 会转的灯笼,里面画着各种故事 |
兔子灯 | 小朋友最爱,拉着满街跑 |
现在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猜灯谜的习俗,就是把谜语写在灯笼上。猜对了有奖,猜错了...那就接着猜呗!我去年在庙会上看到一个灯谜:"有头没有尾,有角没有嘴,摇动角与头,全身都是水",你们猜是啥?
你以为元宵节就是吃汤圆看花灯?太天真了!全国各地玩法五花八门,有些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比如说:
- 广东:舞火龙,用稻草扎成几十米长的龙,插满香火,一群人光着膀子舞
- 福建:游灯牌,每家出块灯牌拼成几百米的长龙
- 陕西:放天灯,写满愿望的灯笼飞上天
最绝的是云南某些地方,要过"偷菜节"——没错,就是去别人家菜地偷菜!据说偷得越欢,今年运气越好。这要搁平时,早被当贼抓起来了...
这个可有意思了。古代大家闺秀平时不能出门,只有元宵节这天可以上街看灯。小伙子们就趁机物色对象,看对眼了就托人说媒。
宋代大词人欧阳修就写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看看,多浪漫!比现在相亲网站强多了。
所以有人说,元宵节才是正宗的中国情人节,七夕那是后来炒起来的。要我说啊,现在年轻人过什么节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心意。
聊了这么多正经的,来说点好玩的。关于元宵节的冷知识,保准让你在朋友面前显摆一把。
比如:
- 汤圆最早叫"浮元子",因为煮的时候会浮起来
- 唐朝元宵节放假三天,宋朝放假五天,明朝直接放假十天!
- 故宫的午门灯会从明代就开始办了
最逗的是,宋朝有个叫贾似道的宰相,为了拍皇帝马屁,在自家院子里造了个"灯山",结果把半个临安城的人都吸引来看,差点引发踩踏事故。这要搁现在,绝对得上热搜!
说实话,现在过年都没啥年味了,更别说元宵节。很多年轻人就知道吃个汤圆应付了事,连灯笼都懒得挂。但我觉得吧,传统节日就像老物件,越老越有味道。
去年我特意带着孩子去逛了趟灯会,小家伙看到那些会转的走马灯,眼睛都直了。回家非要我教他做灯笼,结果把客厅搞得跟车祸现场似的。但看他那么开心,我觉得值了。
节日嘛,不就是图个乐呵?与其抱怨没意思,不如自己找点乐子。今年我准备试试自己做汤圆,虽然很可能最后变成一锅粥...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来,小时候最期待元宵节过后开学,因为能跟同学炫耀自己吃了多少汤圆、看了多漂亮的花灯。现在想想真是幼稚得可爱,但那种单纯的快乐,现在反而很难找到了。
可能这就是传统节日的意义吧——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感受那些简单却珍贵的美好。就像汤圆,再花哨的馅料,也比不上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那碗热乎劲儿。
所以啊,今年正月十五,别光顾着刷手机了。去买包汤圆,哪怕就煮几个呢;挂个小灯笼,哪怕就巴掌大呢。有些传统,丢了就真的找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