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什么节,九月九传统节日别称解析,登高节与敬老日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别称当属"重九节",这个名称直接来源于节日的时间设定。农历九月九日,两个阳数"九"相重,故称"重九"。《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之极,双九相逢自然蕴含特殊意义。古代阴阳学说认为,奇数属阳,九月九日作为最大的阳数重叠之日,被赋予了驱邪避灾的文化功能。
这个节日在汉代就已形成固定习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收枳实。"至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让重阳思亲的文化意象深入人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江浙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重九"的古称,体现了地域文化对传统节日的保留。
登高节是重阳节最具特色的别称之一,这个名称源于古代避灾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期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被告知九月九日家中将有灾祸,需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登高避难。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全民性的登高习俗,使重阳节获得了"登高节"的雅称。
登高活动在唐代达到鼎盛,长安市民倾城而出,文人墨客留下大量登高诗作。杜甫《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宋代以后,登高逐渐从避灾转向游乐,形成了三大特色:
- 携带菊花酒与重阳糕
- 佩戴茱萸香囊
- 吟诗作赋抒怀
茱萸作为重阳节的重要符号,使这个节日获得了"茱萸节"的别称。古人认为茱萸有驱邪功效,《风土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辟除恶气。"这种植物崇拜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利用。
茱萸习俗在不同地区呈现多样化发展:
地域 | 茱萸使用方式 |
中原地区 | 制作香囊佩戴 |
江南地区 | 插于门窗避邪 |
西南地区 | 泡制药酒饮用 |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这与菊花的物候特征密切相关。农历九月正值菊花盛开,古人认为菊花"此花开尽更无花",赋予其延年益寿的象征意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将菊花与隐逸文化紧密结合。
宋代是菊花文化的高峰期,《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汴京重阳菊花会的盛况。明清时期发展出三大菊花习俗:
- 赏菊:贵族举办菊花宴,平民游园赏菊
- 饮菊:用菊花泡酒或制茶
- 咏菊:文人创作大量菊花诗词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敬老日",这个现代别称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古代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但重阳敬老更多体现在家庭内部。当代社会将孝道文化升华为社会公德,使重阳节成为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各地开展的敬老活动各具特色:
地区 | 特色活动 |
北京 | 社区老人联欢会 |
上海 | 为老人免费体检 |
广州 | 组织老人饮早茶 |
在福建沿海地区,重阳节被称为"女儿节",这与当地独特的回娘家习俗有关。出嫁女子此日携重阳糕回娘家省亲,体现了对女性亲属的关怀。而在山西部分地区则有"追节"之称,源于古代军队凯旋的纪念活动。
台湾地区保留着"九月节"的古称,客家人称之为"兜尾节",意为一年农事的收尾。这些多样化的别称反映了三个文化特征:
- 农耕文明的季节意识
- 家族的在地表达
- 军事记忆的节日转化
重阳节的多重别称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编码系统,每个名称都对应着特定的文化功能。"重九"强调天文历法,"登高"体现空间观念,"茱萸"反映植物崇拜,"菊花"彰显审美情趣,"敬老"则凸显价值。这种多元一体的命名体系,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强大的文化包容性。
比较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可以发现,重阳别称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时期 | 主流别称 | 文化特征 |
汉唐 | 重九节、茱萸节 | 驱邪避灾 |
宋明 | 菊花节、登高节 | 文人雅集 |
当代 | 敬老日、老人节 | 社会关怀 |
在全球化背景下,重阳节的多重别称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自信的源泉。每个名称都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维度。当我们在秋高气爽的九月九日登高望远,既是在延续桓景避灾的古意,也是在践行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健康理念。
重阳别称系统中最值得珍视的,是其体现的天人合一哲学。从观察自然物候(菊花),到利用植物特性(茱萸),再到顺应天时(重九),最后升华为人文关怀(敬老),这个完整的认知链条,展现了中国古人将自然观察转化为文化创造的智慧。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对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重阳糕的甜香里沉淀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茱萸的芬芳中飘散着祖先的智慧。当我们重拾这些节日别称背后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传统节日就像文化基因的储存库,随时准备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养分。或许,这就是重阳节众多别称留给当代人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