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转折点
每当翻阅中国现代史,1978年11月24日这个日期总会跃入眼帘。那天清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聚集在严立华家低矮的土坯房里,煤油灯将21个鲜红手印映照在分田到户的契约上。这份如今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契约,用最朴实的语言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1978年的中国正处在历史十字路口。十年动乱刚结束,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全国有2.5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在凤阳这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方,村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是挎着花鼓外出逃荒要饭的队伍。小岗村当年粮食总产仅3万斤,人均口粮不足200斤,村民们不得不靠吃野菜、树皮度日。
当时的生产队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民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制度让农村陷入恶性循环。公社社员们编的顺口溜道出实情:"出工像拉纤,收工像射箭,干活磨洋工,分粮打冲锋。"正是在这种生存压力下,小岗村的带头人严宏昌、严俊昌等冒着坐牢风险,偷偷把土地分到各户承包。
分田到户的当年就创造了奇迹。1979年秋收时,小岗村粮食总产达到13.3万斤,相当于前五年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3.5万斤,是过去20年的总和。村民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公粮2.5万斤,还清了800多元贷款。这个过去年年吃救济的"讨饭村",竟然破天荒有了余粮。
这种被称作"大包干"的生产方式,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简单的12个字,道破了激励机制的核心奥秘。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三次深入小岗村调研后,顶着巨大政治压力表态支持,称这是"逼上梁山的创造"。
小岗村的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1980年5月,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同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正式为包产到户正名。
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面貌。1978-1984年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7.7%,远超1952-1978年间的2.9%。美国学者珀金斯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指出,这六年的农业增长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达42.2%。
小岗村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更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980年,浙江温州出现第一批个体工商户;1984年,福建55位厂长经理联名呼吁给企业"松绑";同年在深圳,新中国第一块土地拍卖槌声落定。这些改革都可以追溯到那个冬夜按下的红手印。
在宏观经济层面,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积累了原始资本。通过"剪刀差"机制,农业部门在1950-1978年间为工业提供了约6000亿元积累,而1978年后更通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直接推动了轻工业发展和市场繁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熟人社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当年按下手印的18位农民后来命运各异。严宏昌曾担任村支书多年,带领村民修路通电;关廷珠晚年生活拮据,但从未后悔当初选择;严立华保存的那张契约纸,后来成为国家一级文物。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时强调:"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作为改革象征的小岗村,在新时代也面临新挑战。随着城镇化加速,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率超过60%。现任村支书李锦柱说:"过去解决温饱靠'大包干',现在乡村振兴要靠'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当年按手印的仓库已被改造成纪念馆,每天接待着来自全国的参观者。
将视野拉回1978年秋冬之交,这个日期前后还发生着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开幕,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讲话,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些宏大叙事中,小岗村的故事以其质朴的力量,成为改革开放最生动的注脚。
英国《经济学人》曾评论:"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农民最懂得生存智慧,当体制束缚解除,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像种子破土而出。"美国学者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写道:"小岗村的突破证明,中国改革往往先有事实后有政策,这种渐进式智慧避免了苏式休克疗法的灾难。"
如今漫步在小岗村,宽阔的"改革大道"两旁是整齐的徽派民居,大包干纪念馆前的雕塑定格了那历史性一刻。村里老人常说:"当年按手印时,煤油灯晃得厉害,不知道是风吹的,还是手抖的。"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细节,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距离那晚已经过去四十多个春秋,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仍在激励着新时代的改革者。在深圳前海、上海自贸区、雄安新区的建设工地上,在科研实验室的仪器前,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无数人正在续写着新的改革故事。正如那纸契约所预示的,当束缚创造力的枷锁被打破,一个民族的生机就会不可阻挡地迸发。
回望1978年11月24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命运转折,更读懂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那些粗糙手掌按下的红印,最终化作时代洪流中最醒目的路标,指引着后来者继续在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