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怎么查自己的大数据?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大数据"这个词却一头雾水?每次申请贷款都被拒,找工作总被刷,连买个手机套餐都比别人贵?其实啊,这些很可能跟你自己的大数据记录有关。今天咱们就来唠唠,普通人到底该怎么查自己的大数据。
首先得搞清楚啥叫个人大数据。简单说就是你上网留下的各种痕迹,比如网购记录、社交动态、信用评分这些。这些数据散落在不同平台,有些你能查到,有些就比较隐蔽了。咱们先从最好查的开始说起。
查信用报告是最基础的。在中国主要就是央行征信和百行征信两家。央行征信查起来特别简单,下载"征信中心"APP,注册后刷脸就能查。不过要注意啊,一年只能免费查两次,查多了反而会影响信用评分。
百行征信可能很多人没听过,它主要收集网贷、消费金融这些数据。现在很多网贷平台都会把记录报给百行征信。查的方法也很简单,官网或者APP都能查,同样需要实名认证。
除了这些正规渠道,其实很多互联网平台也存着你的数据。比如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微信的支付分,这些都是基于你的消费习惯算出来的。查这些就更容易了,直接打开APP就能看到。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些更隐私的数据怎么查?比如你在各个网站留下的浏览记录,或者被广告商收集的兴趣标签。这个确实比较麻烦,得一个个平台去找。
以淘宝为例,在"我的淘宝"-"账号设置"里有个"隐私中心",能看到淘宝给你打的标签。京东、拼多多也都有类似功能。社交平台的话,微博、抖音这些在设置里都能找到"个人信息下载"的选项。
查运营商数据就比较费劲了。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家都有记录你的通话、上网行为。要查的话得带着身份证去营业厅,而且他们一般不会给你看太详细的内容,顶多就是最近几个月的账单。
现在来说说查数据的注意事项。首先啊,千万别去那些乱七八糟的第三方平台查。网上很多号称"一键查全网数据"的网站,十个有九个是骗子,轻则骗你钱,重则盗用你信息。
其次要注意查询频率。像征信报告这种,查太多次真的会影响信用评分。银行看到你老查征信,会觉得你是不是特别缺钱,反而不敢给你贷款了。
查到数据后怎么用也是个学问。如果发现信用报告有错误,比如有不是你借的贷款记录,一定要及时申诉。央行征信官网就有异议处理的通道,一般15个工作日内会给答复。
看到自己被平台打的标签不准确怎么办?比如淘宝把你标记成"母婴用户",可你明明是个单身汉。这个可以在隐私设置里手动修改,或者通过消费行为来慢慢纠正。
有些数据是永远查不到的。比如你在某个小网站注册过,后来网站倒闭了,这些数据可能就永远找不回来了。还有些数据被企业当成商业秘密,根本不会给你看。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查这些数据到底有啥用?用处可大了!找工作被背景调查时,相亲对象查你信用时,甚至孩子上学填表时,这些数据都在悄悄影响你的生活。
举个真实例子。我朋友之前申请房贷总被拒,后来查了征信才发现,他大学时办的助学贷款有逾期记录。把这个问题解决后,房贷很快就批下来了。所以啊,定期查查自己的大数据真的很重要。
最后说说数据安全的事。查到数据后千万别随便截图发网上,也别存在手机相册里。最好用加密软件保存,或者直接记在脑子里。现在信息泄露这么严重,小心点总没错。
对了,还有个冷知识。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你有权要求企业删除你的数据。如果发现某个平台存了不该存的信息,可以直接要求他们删掉。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得费点劲。
查数据这事吧,就跟体检似的。平时觉得没啥用,等真出问题了才后悔没早点查。建议至少每半年查一次信用报告,其他数据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
小编觉得啊,在这个数字时代,个人数据就是你的第二张身份证。与其让别人掌握你的信息,不如自己先搞清楚状况。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