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时辰对照表到底该怎么看?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子时""午时"这些词就一头雾水?每次看古装剧里说什么"三更半夜"就完全搞不清具体时间?别着急,今天咱们就来彻底搞懂这个24小时时辰对照表。说实话,我刚接触这个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但现在终于弄明白了,这就把经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咱们得知道,古代人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这个划分方法从商朝就开始用了,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你可能要问了,为啥非要分成12份呢?这个跟地支有关系,就是咱们常说的子丑寅卯那些。古人用12地支来标记时间,所以自然就分成12个时辰啦。

下面咱们来看最关键的时辰对照表。这个表一定要记牢,不然说出去容易闹笑话。比如你跟朋友约"酉时见面",结果你下午5点就去了,人家7点才来,这不就尴尬了嘛。所以咱们得把每个时辰对应的现代时间都搞清楚。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那上午9点到11点叫啥?这个就是巳时啦。我发现很多人容易把巳时和午时搞混,其实很简单,记住午时是中午11点到1点就行了。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吃午饭的时候,所以叫午时。

接下来是下午的时辰。未时是13:00-15:00,申时是15:00-17:00,酉时是17:00-19:00。这几个时辰特别容易记混,我当初也是背了好久。后来发现一个窍门:未申酉这三个字都是带"示"字旁的,可以联想成"下午的时光"。

说到戌时,就是19:00-21:00,这个时间段现在咱们一般都在看电视或者刷手机。亥时是21:00-23:00,差不多该睡觉了。你看,这样记起来是不是容易多了?其实时辰跟咱们现在的生活作息还是挺对应的。

梦见有人拿刀刺我

现在咱们来说说时辰的更细分法。古人还把每个时辰分成"初"和"正"两部分。比如说子时,23:00-00:00叫子初,00:00-01:00叫子正。这个在古书里经常能看到,比如《红楼梦》里就经常写"寅初时分"。

你可能要问了,那"三更半夜"到底是几点?这个跟打更有关系。古代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大概是戌时,二更是亥时,三更就是子时,也就是23:00-01:00。所以三更半夜就是咱们说的午夜时分。

时辰在古代生活中特别重要。比如中医看病讲究"子午流注",就是根据时辰来针灸。还有古代科举考试,都是卯时开始进场,辰时开考。要是搞错时辰,那可就要错过考试了。

说到时辰的应用,不得不提八字算命。八字就是根据出生时辰来推算的。所以时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算命准不准。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记错了出生时辰,结果算命先生说完全对不上。

现在咱们来看看时辰和现代时间的对应关系表,这样更直观:

黄历2022年黄道吉日查询

时辰在现代生活中其实也很有用。比如你想装个文化人,跟朋友约饭不说"晚上7点",说"酉时见面",立马就显得高大上了。再比如看古装剧的时候,终于能看懂他们在说什么时间了。

我发现很多人对时辰的理解有个误区,以为时辰就是简单地平分24小时。其实不是的,时辰的长度会因为季节变化而有些微调整。比如夏天的白天时辰会稍长,冬天的夜晚时辰会稍长。这个细节很多人都不清楚。

时辰文化在中国影响特别深远。你看咱们现在还说"上午""下午",其实就是从时辰来的。上午就是午时之前,下午就是午时之后。还有"正午"这个词,就是午时的正中,也就是中午12点。

说到时辰的应用,不得不提古代军事。打仗特别讲究时辰,比如"寅时出兵"就是凌晨3-5点发动进攻。这个时候敌人最困,最容易取胜。《三国演义》里就经常写到时辰,比如"五更造饭,平明进兵"。

时辰在文学作品里也经常出现。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的就是深夜的景色。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描写的就是卯时天刚亮的景象。懂了时辰,读古诗都更有感觉了。

做梦梦见蛇缠身

时辰在现代社会虽然用得少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能看到。比如老黄历上都会标注时辰,中医看病也讲究时辰,甚至有些传统仪式还是要按时辰来进行的。所以了解时辰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说说时辰记忆的小技巧。我当初是这样记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对应着从深夜到第二天的深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时间循环,子时开始,亥时结束,然后又回到子时。

时辰文化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虽然现在都用24小时制了,但了解时辰不仅能帮我们看懂古书,还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下次看古装剧的时候,你就能跟朋友显摆一下时辰知识了。

时辰这个东西吧,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多用。建议大家可以试着用时辰来记录时间,比如记日记的时候写上"申时",慢慢就记住了。我现在跟朋友约饭都习惯说时辰,感觉特别有文化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