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每年12月6日,加拿大全国都会降半旗,人们佩戴白丝带,机构停止娱乐活动...这到底是为了纪念什么?今天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个日子背后的故事。
这事儿得从1989年12月6日下午说起。蒙特利尔工程学院教室里,25岁的马克·勒平背着闯了进去。他命令男女生分开站,然后突然对着女生开火。"你们都是女权主义者!"他边开枪边喊。14名女生当场死亡,13人受伤,凶手最后自杀。
这场屠杀震惊了整个加拿大。你想想看,平时安静的校园突然变成血腥现场,就因为这些女生选择了传统上"属于男性"的工程专业?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想不通啊!
警察在凶手住处找到了一份长达3页的遗书,里面写满了对女性的仇恨:
这份遗书简直就是一个厌女症患者的自白书。你能想象吗?就因为他自己人生失败,就把怨气撒在无辜女学生身上...
惨案发生后,加拿大跟炸了锅似的:
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普通老百姓。很多大老爷们儿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性别暴力离自己这么近,开始反思平时对女性的态度。
1991年,也就是事发两年后,加拿大国会正式将12月6日定为"全国反针对女性暴力行为纪念日"。这个日子有几个特别的意义:
说实话,能把一个悲剧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纪念方式,你说是不是?
可能有人要问了:加拿大每年那么多暴力事件,为啥就这个案子搞这么大动静?这里头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这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因性别仇恨引发的大规模杀戮。第二,受害者都是追求理想的普通学生,特别让人共情。第三,事发地点在高等学府,打破了"校园净土"的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这个案子像面镜子,照出了整个社会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不是有句话说吗?极端个案往往是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
说到这个纪念日,就不得不提白丝带。1991年,一群加拿大男性发起"白丝带运动",主要做了这几件事:
现在白丝带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性别暴力标志。每年12月6日,你能在加拿大街头看到到处都是戴白丝带的人,连总理都不例外。
30多年过去了,纪念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早期主要是烛光守夜、默哀这些传统形式。现在呢?多了很多新花样:
我觉得最好的变化是,现在不只是哀悼,更强调如何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就把消极的纪念变成了积极的行动。
当然啦,关于这个纪念日也有不同声音。有些人觉得:
这些观点确实值得思考。但主流意见还是认为,正因为这类针对特定性别的暴力具有特殊性,才需要特别关注。就像种族歧视事件一样,不能因为要"平等"就忽视特定群体遭受的暴力。
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这个日子有什么现实意义?我想起码有这么几点:
首先,提醒人们性别歧视的危害可能超乎想象。其次,推动完善反性别暴力的法律体系。再者,鼓励更多人打破沉默,对暴力行为说不。
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遇难女孩的照片都特别揪心。她们当中有人想当工程师,有人梦想设计环保建筑...如果活到现在,该有多少成就啊!
最后说说普通人能做的实事吧:
记住啊,改变从来都不是等来的。就像那14位女孩用生命告诉我们的:追求平等与正义,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小编觉得,纪念不是为了沉浸在悲伤里,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下次看到有人戴白丝带,希望你也能会意地点点头——这份纪念,值得我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