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抗战历史依据与背景到底是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常说抗日战争打了14年?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说实话,很多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八年抗战"上,但其实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就已经在抵抗日本侵略了。
先说说这个14年抗战的起止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北大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那天起,东北人民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而抗战结束的标志,则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那为什么以前都说八年抗战呢?这个说法主要源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正式对日宣战。但实际上,在1931年到1937年这段时间里,东北抗日联军、义勇军等武装力量一直在坚持抗战。所以现在学界普遍采用14年抗战的说法,这样更能完整反映中国人民抗战的全过程。
说到抗战背景,不得不提当时国际国内的大环境。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大萧条让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军国主义势力趁机抬头。他们鼓吹"满蒙生命线"理论,认为占领中国东北是解决日本经济危机的出路。与此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后的重建期,国力相对薄弱,这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其实蓄谋已久。早在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就在《田中奏折》中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侵略方针。他们采取的是渐进式侵略策略,先占领东北,再蚕食华北,最后全面侵华。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侵略方式,在当时确实迷惑了不少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一方面,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国民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调停。但事实证明,这种绥靖政策反而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东北沦陷后,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各种抗日武装。最著名的就是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雄的故事至今令人动容。据不完全统计,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东北抗日武装与日伪军作战达数万次。
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悍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虽然两党在抗战路线和策略上存在分歧,但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这种团结正是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说到抗战的艰苦程度,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当时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极其简陋。而日本则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国家,拥有现代化的陆海空军。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悬殊,就像一个小个子要和一个壮汉打架。
但就是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创造了奇迹。正面战场上,军队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22次大型会战。虽然多数战役以失利告终,但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的狂妄计划。
敌后战场上,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根据地。他们发明了地道战、战、麻雀战等灵活机动的战术,让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到抗战后期,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到近百万人,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
国际援助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苏联是最早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不仅派遣航空志愿队直接参战,还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陈纳德的飞虎队在中国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国际支持对中国抗战都是雪中送炭。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说到抗战的惨烈程度,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据统计,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三光政策等暴行,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反人类罪行的铁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弱小的中国能够战胜强大的日本?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深思。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是在保卫自己的家园。全民族的空前团结释放出巨大能量。正确的战略战术弥补了武器装备的劣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改变了力量对比。
具体来说,中国抗战胜利有几个关键因素: 1. 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2.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形成对日军的夹击之势 3.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真正实现了全民抗战 4. 灵活机动的战术:扬长避短,以弱胜强
抗战胜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就是洗刷了百年国耻,使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抗战重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那种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现在有些年轻人对抗战历史不太了解,甚至觉得那段历史离自己很遥远。但我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抗战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先烈,更是为了汲取智慧和力量。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
小编觉得,14年抗战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也照见了中国人民最伟大的精神。每当想起那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抗战的先辈们,就会觉得我们今天遇到的困难真的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