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这个被遗忘的节日,藏着中国人最温暖的记忆
空调房里刷手机时,突然看到日历显示"8月11日",手指突然停住了。这个普通到连电商都不做促销的日子,在我老家皖南山区,却是比春节还热闹的"晒秋节"。
小时候最怕这个节气,天还没亮就被奶奶拽起来:"快起来晒苞谷,露水收了就来不及了!"揉着眼睛爬到阁楼,整个村子的屋顶已经铺开五彩斑斓的"地毯"——辣椒红得像要滴血,玉米金得晃眼,黑芝麻在竹席上铺成神秘的星图。
晒秋的讲究比米粒还密:
记得有年我贪玩没及时收芝麻,午后暴雨把全家半年的收成冲进了阴沟。那天父亲第一次用扁担打我,打完我们父子俩蹲在雨里捡芝麻,他手上的血和我的眼泪把芝麻染成了淡粉色。
《齐民要术》里记载的"曝晒法",在我们村演化出二十多种独门绝技:
二叔公常说:"晒秋晒的不是粮食,是天时地利。"去年他走了,临终前还念叨着要再看一眼屋顶的辣椒。葬礼那天,全村人把晒干的辣椒铺满了他的灵柩,远看像条燃烧的赤龙。
去年回乡发现,水泥房顶装上了太阳能板,晒秋的人家不到三成。但惊喜的是,镇上年轻人搞起了"新晒秋运动":
隔壁阿婆一边抱怨年轻人糟蹋粮食,一边偷偷把祖传的柿饼模具塞给开民宿的孙女。我在旁边看得真切,老人粗糙的手指在模具花纹上摩挲的样子,像是在抚摸情人的脸。
现在每次在超市看到真空包装的干菜,就会想起那个晒秋的清晨:露珠在辣椒上滚动,晨雾中传来谁家媳妇的笑骂,晒热的瓦片透过布鞋烫着脚心。这些记忆像晒干的豆角,看似皱巴巴的,泡水后却能还原整个夏天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