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突然发现日历上写着"七月十四",心里咯噔一下:这到底是鬼节还是啥传统节日啊?为啥有人说要烧纸钱,有人又说要全家聚餐?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保证让你看完明明白白的!
其实啊,七月十四这个日子在中国民间确实挺复杂的。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它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就跟变魔术似的能变出好几种说法来。我小时候就特别困惑,为啥奶奶说要"躲鬼",隔壁王阿姨却说这是"孝亲节"?后来查了好多资料才搞明白,原来这里面学问大着呢!
首先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中元节的说法,这个可是道教给的官方名称。道教把正月十五叫上元节,七月十五叫中元节,十月十五叫下元节,合称"三元"。但是!民间老百姓更习惯把七月十四这天当作重点,因为...呃...这个待会儿细说。
说到"鬼节"这个称呼,那可真是深入人心。我姥姥在世的时候,每到这天就特别紧张,太阳还没下山就催我们回家,说什么"鬼门关大开"。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说法跟佛教的盂兰盆节有很大关系。
佛教传说里有个叫目连的和尚,他妈妈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用神通看到妈妈受苦,就在七月十五这天准备斋饭供养十方僧众,靠这个功德把妈妈救出了饿鬼道。这个故事传着传着,就演变成了"鬼节"的说法。
但是!但是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南方,七月十四又被过成了隆重的传统节日。比如广西的"七月十四节",热闹程度不输春节!这就很神奇了对不对?同一个日子,怎么会有完全不同的过法?
我有个广西同学说,他们那儿把这天叫"鬼节",但过得特别欢乐。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杀鸭宰鹅,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大吃大喝。这...这跟"鬼"有啥关系啊?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这是古代稻作文化的遗存,七月正好是早稻收割完的时候,古人用丰收祭祖,慢慢就演变成了节日。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明明道教说中元节是七月十五,佛教说盂兰盆节也是七月十五,怎么民间就过成十四了呢?后来请教了民俗专家才知道,这里头有个特别现实的时间差问题。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慢,很多地方收到京城传来的节日通知时已经晚了。再加上老百姓觉得"赶早不赶晚",提前一天过节更保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十四过节、十五祭祖的习俗。这就跟现在有人除夕夜吃年夜饭,有人大年初一才聚是一个道理。
说实话,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个节日已经没啥概念了。我表弟去年七月十四发朋友圈问"今天是什么日子",底下评论五花八门,有人说要祭祖,有人说要约会,还有个二货说"双十一预售开始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但我觉得吧,这个日子承载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富,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过法:
记得去年七月十四,我特意按照奶奶教的方法,在天黑前把阳台上的衣服都收进来了。结果你猜怎么着?那天晚上小区突然停电,黑灯瞎火的,把我吓得够呛!虽然知道是巧合,但那一刻真的觉得"宁可信其有"啊...
不过今年我打算换个过法,准备约几个朋友来家里,照着网上的教程试试做五色糯米饭。管它什么鬼节不鬼节的,就当是个聚会的由头呗。反正传统文化这东西吧,重在参与,不用太较真。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七月十四到底是鬼节还是传统节日?要我说啊,它既是又不是。就像端午节可以吃粽子也可以纪念屈原一样,传统文化本来就有很多层含义。重要的是我们记住这个日子,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
最后插句题外话,你们那儿七月十四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大家都开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