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知不知道每年4月23号是个特别的日子?我猜很多人看到日期第一反应都是"普通工作日吧",但其实这天全球有100多个国家都在庆祝同一个节日。是不是突然好奇起来了?别急,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个藏在日历里的大日子。
说到读书,现在年轻人可能更习惯刷短视频对吧?但你知道吗,联合国专门为读书设立了个世界性节日。这个决定可不是随便拍拍脑袋就定的,背后藏着特别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咱们先从一个叫塞万提斯的作家说起,这人写了本超有名的《堂吉诃德》,恰好就是在4月23号去世的。
更巧的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也是同一天离开人世的。你说这事儿玄不玄?两个文学巨匠在同一天陨落,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把这天定成了世界读书日。不过啊,这个决定其实是在1995年才正式拍板的,到现在还不到30年历史呢。
可能有人要问了:为啥非要搞个读书日?现在电子书、有声书不也挺方便嘛。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设立这个节日主要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原因:第一是促进版权保护,第二是鼓励创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让更多人养成阅读习惯。你看现在地铁上都是低头族,真正捧本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对吧?
说到读书日的意义,我觉得最实在的就是提醒大家:纸质书还没过时!虽然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五花八门,但深度阅读带来的思考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你刷十分钟短视频可能转眼就忘,但认真读一本书获得的收获能记一辈子。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现在人读书越来越功利了。考证的只看教材,上班族只翻工具书,学生除了课本其他都不碰。世界读书日就是想打破这种局面,让大家重新发现阅读的乐趣。不是有句话说得好嘛:"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这个阶梯不能光用来应付考试对吧?
其实每个国家庆祝读书日的方式都不太一样。西班牙最浪漫,这天男生要给女生送玫瑰,女生回赠一本书。我们中国这几年也越来越重视了,很多书店会搞促销,图书馆办讲座,学校组织读书会。去年我在北京还看到有个"地铁读书"活动,特别有意思。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那普通人怎么参与呢?其实特别简单!我给你列几个零门槛的参与方式:
- 找出积灰的纸质书读上半小时
- 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发朋友圈
- 去图书馆借本一直想读但没空读的书
- 给孩子讲个绘本故事
- 在二手书平台买本便宜好书
我观察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这两年世界读书日前后,社交媒体上晒书的人突然变多了。虽然有人说是跟风打卡吧,但我觉得哪怕是作秀,能带动更多人关注阅读总是好事。就像我同事说的:"假装爱看书装久了,说不定就真爱上读书了呢!"
说到阅读习惯,现在的年轻人确实面临很多干扰。手机推送叮咚响,短视频划不完,游戏活动天天有。但你想过没有,这些碎片化娱乐就像快餐,吃饱了但没营养。而读书好比慢火煲汤,需要耐心但回味无穷。世界读书日就像个闹钟,提醒我们该给大脑补充点干货了。
有个数据特别惊人:中国人年均阅读量还不到8本,其中可能还包括4本教辅材料。对比隔壁日本韩国,这个数字确实有点寒碜。不过好消息是,最近五年电子书阅读量在稳步上升,说明年轻人开始用新方式接触书籍了。
可能你会说: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哪有时间看书啊?这话我特别理解,但转念一想,我们每天刷手机的时间加起来绝对超过两小时。如果把其中半小时分给阅读,一年下来能看好几本书呢。世界读书日不就是提醒我们重新分配时间嘛。
说到读书的好处,那可太多了!我简单列几个最实在的:
- 提升专注力,现在人注意力涣散太严重了
- 增加谈资,聊天不至于除了八卦无话可说
- 缓解焦虑,比吃保健品管用多了
- 预防老年痴呆,这可是有科学研究证实的
- 最重要的是,好书能让你用几小时体验别人一辈子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这两年出现个新词叫"功能性文盲",说的就是虽然识字但从不深度阅读的人。世界读书日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对抗这种现象。毕竟如果全民都只满足于看段子刷短视频,那文化传承可就真断代了。
我有个做出版的朋友说,现在实体书店最头疼的就是客流问题。但每年4月读书日前后,销售额能涨30%左右。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不是不爱书,只是需要个契机重新走进书店。这个节日就像给阅读按了个重启键。
可能有人觉得,读书日不就是商家搞促销的噱头嘛。这话对也不对,确实很多电商这天图书打折打得厉害。但你想啊,如果能让更多人因为便宜买本书回家,哪怕只看几页也是收获。商业推动和文化传播本来就可以双赢。
最后说个冷知识:世界读书日全名其实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吧?它提醒我们既要享受阅读,也要尊重作者劳动。现在网上随便找盗版书的风气确实该改改了,买正版既是对创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品位的负责。
其实吧,设立节日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唤醒意识。就像植树节不是非要人人都去种树,读书日也不是逼着大家必须读完四大名著。它更像是个温柔的提醒: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别忘了给心灵留一片安静的阅读角落。
小编觉得啊,与其把读书日当成任务,不如当作给自己的小仪式。泡杯茶,关掉通知,哪怕只看二十页书,这种久违的专注体验本身就很治愈。读书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既是通往世界的路,也是回归内心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