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读着读着书突然鼻子一酸,或者看着窗外发呆时心里涌起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就是抒情文学的魅力啊!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特别会"戳心窝子"的中国现代作家们。
简单来说,抒情文学就是作家把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不像小说要讲故事,也不像议论文要讲道理,抒情作品就是直白地告诉你:"我现在心里特别难受/高兴/惆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几位特别擅长这个的作家:
说到徐志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写得是真美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读着读着就让人心里发软。徐志摩的风格特别明显:
不过说实话,徐志摩的诗有时候太"飘"了,读多了容易腻。但不可否认,他确实开创了中国新诗抒情的新路子。
郁达夫这人写东西特别有意思,总爱把自己写得特别惨。《沉沦》里那个留学日本的主人公,整天觉得自己被歧视、被孤立,读着读着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后面咬牙切齿的样子。
他的写作有几个特别鲜明的特点:
说实话,现在看郁达夫的作品可能会觉得有点矫情,但在那个年代,敢这么写自己的真实想法,确实需要勇气。
跟前面两位不一样,沈从文写的东西特别"干净"。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就像一幅水墨画。《边城》里的翠翠,还有那条渡船,读着读着就让人心里特别宁静。
沈从文的抒情风格很独特:
现在很多人压力大的时候就爱读沈从文,可能就是因为他笔下那个纯净的世界能让人暂时逃离现实吧。
张爱玲跟前面几位都不一样,她写感情特别"冷"。《倾城之恋》里那句"出名要趁早",还有《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对婚姻的剖析,都透着一股子看透世事的清醒。
她的抒情特点很特别:
读张爱玲的作品,经常会有种"被看穿"的感觉,因为她把人心里的那点小九九写得实在太准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这些作家写的东西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说白了就是,他们写的不仅是自己的感受,也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比如徐志摩笔下那种对自由的向往,郁达夫写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放在今天看依然能引起共鸣。
新手读抒情文学可能会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不就是作者在发牢骚吗?怎么就成了经典了?其实欣赏抒情作品是有方法的:
举个例子,读徐志摩的《偶然》,如果你也有过那种转瞬即逝的感情经历,读起来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
别看这些作家都是上个世纪的人了,他们的影响可一直延续到现在。随便举几个例子:
所以说啊,好的抒情作品真的能穿越时空。不同时代的人读,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说实话,我最早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也不太能get到点。后来有次失恋,半夜翻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突然就明白他在说什么了。好的抒情作品就像一面镜子,你总能在某个时刻,突然照见自己的影子。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偶尔静下心来读读这些作品,反而有种特别的治愈效果。至少对我来说,读沈从文比刷短视频更能缓解焦虑。
当然啦,这些作品也不是人人都喜欢。有人觉得徐志摩太矫情,郁达夫太负能量,这都很正常。文学欣赏本来就是很私人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