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家里老人说今年是"甲辰年",你一脸懵逼;看黄历选日子时看到"戊戌月"完全不懂啥意思。别慌!今天咱们就用最白话的方式,把天干地支这套老祖宗的计时方法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
先说天干啊,其实就是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呢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是"甲子""乙丑"这样的,总共能配出60种组合,这就是著名的"六十甲子"。
你可能要问了:为啥非得是10和12?这个嘛...古人观察天文发现木星绕太阳一周大概12年,所以用12地支;而10天干可能跟十进制有关。具体来源说法很多,咱们先记住这个组合规律就行。
计算年份有个超级简单的方法:公元年份减3再除以60,余数对应天干地支。比如算2025年:
等等!你说查表太麻烦?那告诉你个更简单的:天干看年份尾数,地支看年份除以12的余数。2025年尾数是5对应乙;2025÷12=168余9对应巳。看,结果一样吧?
月份计算稍微复杂点,要记住两点:
举个例子,2025年乙巳年:
看到没?年干是乙,根据口诀"乙庚之岁戊为头",所以正月是戊寅月。
A:这个问题问得好!主要两个原因:一是农历有闰月,比如闰四月就会多算一个月;二是节气划分,月份分界不是初一而是节气。比如立春后才算正月,可能跟农历正月差几天。
A:用处可多了!比如:
说实话,刚开始学这个我也头大。但掌握规律后发现也就那么回事儿,关键是多练习。下次看老黄历时别急着翻手机查,自己先算算看,错了也没关系。老祖宗留下的这套东西,用起来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