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是什么节日?
哎,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每年9月9日总能看到有人登高、插茱萸?这个日子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节日——重阳节。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重阳节的时候,脑子里全是问号:这节日跟数字9有啥关系?为啥要爬山?老人过节为啥要喝菊花酒?别急,咱们慢慢唠。
先说说这个日子的名字吧。"重阳"俩字儿可不是随便起的。在中国古代,单数被当作"阳数",而9又是阳数里最大的那个。9月9日,俩9碰一块儿了,所以就叫"重阳"。这取名方式,跟咱们现在说"双十一"、"520"差不多一个意思,都是数字梗。不过这个梗可比现在这些时髦说法早了得有两千多年呢!
说到重阳节的来历,那可得追溯到战国时期了。那时候有个叫屈原的诗人,在《楚辞》里就提到过"重阳"。不过真正把重阳节过成固定节日,还得算汉代的事儿。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传说,说是东汉时期有个叫桓景的人,跟着仙人费长房学本事。有一天仙人跟他说:"九月九日你家要遭灾,赶紧让家里人做香囊装茱萸,再爬到高处去。"桓景照做了,结果回家一看,鸡犬牛羊全死了,就人没事儿。这故事传着传着,就演变成了重阳节要登高避灾的习俗。
当然啦,这只是个传说。实际上重阳节能流传下来,主要还是因为咱们老祖宗特别看重这个"阳数至极"的日子。古人认为这天阳气最盛,容易出幺蛾子,得搞点活动来辟邪。慢慢地,这些活动就变成了固定习俗。你看啊,咱们的传统节日,像春节放鞭炮驱年兽、端午挂艾草驱邪,不都是这个套路嘛!
说到重阳节的习俗,最出名的肯定是登高了。这个习俗到现在还特别流行,每年这天各大景区都能看见成群结队爬山的人。为啥非得爬山呢?除了刚才说的避灾传说,其实还有更实际的原因。农历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不冷不热,特别适合户外活动。而且秋天庄稼都收完了,老百姓正好有空出来活动筋骨。古人管这叫"辞青",就是跟夏天的绿色告别,迎接金秋的意思。
除了登高,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茱萸是种中药材,古人觉得它的气味能驱虫辟邪。过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装在香囊里随身带着。这个习俗现在见得少了,不过在有些地方还能看到。我奶奶那辈人还保留着这个习惯,每年都会准备些茱萸给家里人。说实话,茱萸那味儿挺冲的,但老人家说这是"避邪气",咱们小辈也就由着她了。
再来说说重阳节必吃的重阳糕。这玩意儿各地做法不太一样,但基本都是用米粉做的,有的地方还会加枣啊、栗子啊这些干果。为啥非得吃糕呢?因为"糕"和"高"同音,取个登高向上的好兆头。我小时候特别爱吃这个,甜甜的,上面还插着小彩旗,可好玩了。现在超市里也能买到,不过总觉得没有小时候那个味儿了。
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标配。农历九月正好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就把菊花泡在酒里喝。据说这酒能明目养肝,还能延年益寿。现在喝的人不多了,不过有些老字号酒坊还会特意在这天推出菊花酒。我去年尝过一次,味道挺特别的,有股淡淡的花香,就是后劲有点大。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重阳节为啥又叫老人节呢?这个说法其实是现代才有的。1989年,咱们国家把重阳节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提倡尊老敬老。你想啊,"九"在传统文化里有"长久"的意思,两个九叠在一起,不就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嘛!这个改动特别接地气,既保留了传统节日的内涵,又给重阳节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
现在过重阳节,除了保留一些传统习俗,更多的是体现对老人的关爱。很多社区会组织老人出游啊、办文艺活动啊,年轻人也会特意回家陪陪长辈。我邻居王阿姨就说,现在过重阳节比过年还高兴,因为儿女们都会回来,还带着孙子孙女,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
说到各地的重阳节习俗,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比如在福建一些地方,人们会放风筝,寓意把晦气放走;在广东,讲究吃重阳糕配菊花茶;在江南一带,还有重阳节赏菊的雅兴。最绝的是陕西某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重阳节祭祖的习俗,仪式特别隆重。你看,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地方能过出这么多花样来,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丰富多彩。
可能有人会好奇,为啥现在年轻人对重阳节不太感冒?我觉得吧,主要是这个节日缺少像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那样特别有辨识度的习俗。登高吧,现在人随时都能去爬山;敬老吧,平时也能做。再加上重阳节不放假,关注度自然就低了。不过最近几年情况在好转,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重视这个传统节日了。
说到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登高望远,是对自然的亲近;敬老爱老,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精神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特别是在生活节奏这么快的现代社会,重阳节提醒我们慢下来,陪陪家人,看看风景,多好啊!
对了,你们知道重阳节在韩国、日本也有吗?韩国叫"重九节",日本叫"菊节",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不过他们过节的习俗跟咱们不太一样,比如日本人这天要喝菊花酒、吃栗子饭。这说明咱们的文化影响力还是挺大的,连节日都能出口到国外去。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重阳节到底该怎么过才有意思?我觉得吧,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喜欢热闹的可以参加社区活动;爱安静的可以陪老人聊聊天;运动达人可以去爬山;吃货们不妨试试做重阳糕。重要的是,别把这个节日过成形式主义,得真正体会到它背后的文化意义。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以前我也觉得重阳节就是个普通日子,直到有年重阳节,我陪爷爷去爬山。八十多岁的老人家,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往上走,边走边给我讲他小时候过重阳节的故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传统节日的意义不在于形式多隆重,而在于它能把一代代人的记忆和情感串联起来。
现在每年重阳节,不管多忙,我都会抽时间回家看看。有时候带父母去公园走走,有时候就简单吃个饭。老人家不图你买多贵的礼物,他们要的就是这份惦记。就像我爸说的:"重阳节不重阳节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记得我们。"这话听着挺心酸的,但也提醒我们,敬老不应该只在重阳节这一天。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关于重阳节的冷知识还挺多的。比如在古代,重阳节还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有些地方认为这天采的草药特别灵验;还有传说这天饮用的泉水能治百病。这些习俗现在大多消失了,但想想古人过节的那股认真劲儿,还是挺让人感慨的。
说到底,重阳节就像个文化密码,承载着中国人对健康、长寿、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望。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传统节日来提醒自己:慢下来,回头看看,那些最朴素的祝福,往往才是最珍贵的。
所以啊,今年9月9日,别忘了给家里老人打个电话。要是能陪他们爬爬山、吃顿饭,那就更好了。毕竟,有些传统,值得我们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