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为什么全世界都在疯狂庆祝?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每年12月31日晚上,全世界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朋友圈刷屏、电视直播、广场人挤人...这日子到底有啥魔力?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跨年夜"的前世今生。

说实话,我第一次知道12月31日叫"跨年夜"的时候,还以为是啥新型节日呢。后来才发现,这玩意儿居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每个国家的庆祝方式还都不一样,有的吃葡萄、有的摔盘子,可太有意思了。

这事儿得从古罗马说起。公元前46年,有个叫儒略·凯撒的大佬搞了个新历法,就是著名的"儒略历"。他把1月1日定为新年第一天,12月31日自然就成了前一年的最后一天。

不过那时候的跨年可没现在这么嗨,主要就是:

  • 祭祀罗马神话里的双面神雅努斯
  • 互相送无花果和蜂蜜当礼物
  • 在街上瞎蹦跶

后来兴起,教会觉得这种异教徒的庆祝太不像话,就把新年改到了3月25日。结果老百姓根本不买账,私下还是按1月1日过年。就这么僵持了一千多年,直到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推出"公历",才正式把1月1日定为新年。

要说跨年夜真正变成全球狂欢,还得感谢两件事:

第一是1929年,美国人在纽约时代广场搞了个"降球仪式"。当时就是个简单的发光球从旗杆上降下来,谁能想到现在成了全球直播的超级大秀?

四月八号是什么星座

第二就是电视的普及。1956年德国电视台第一次直播新年音乐会,后来各国电视台都跟风搞跨年晚会。现在你看,哪个台没个跨年节目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电视台。

这个问题我也琢磨了好久。后来发现,人类对"时间节点"有种蜜汁执着。就像生日要吹蜡烛、结婚要切蛋糕一样,跨年就是个集体性的仪式感。

具体来说有这几个原因:

  • 辞旧迎新:总觉得过了12点就能把霉运留在去年
  • 群体认同:大家都在做这件事,你不做就out了
  • 释放压力:给辛苦一年的自己找个放纵的理由

而且科学家说了,跨年时的集体欢呼能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就是那种让人特别嗨的化学物质。所以你看跨年现场的人,个个都跟嗑了药似的兴奋。

你以为跨年就是看晚会、放烟花?太天真了!有些国家的操作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最绝的是苏格兰,他们管跨年夜叫"Hogmanay"。有个习俗是第一个跨进家门的人要带块煤、盐和面包,象征温暖、财富和食物。要是空着手来,主人能跟你急眼。

2022年3月17日五行穿衣

咱们国家的跨年文化虽然起步晚,但玩得比谁都嗨。光是看各大卫视抢明星就够吃瓜群众乐呵半年。

现在年轻人最爱这么跨年:

  • 组团去热门商圈倒计时
  • 在KTV唱通宵
  • 守着各大卫视换台看明星
  • 发朋友圈立flag(虽然第二年基本都倒了)

不过要说最传统的,还得是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吃汤圆。虽然现在年轻人嫌麻烦,但家里老人还是坚持这个习俗,毕竟"更岁交子"的寓意不能丢。

这个问题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去年我在外滩冻成狗,前年在家里看晚会睡着,大前年...算了不提了。

先说爱的部分:

  • 仪式感爆棚,感觉整个人都重生了
  • 可以明目张胆熬夜没人管
  • 朋友圈素材大丰收

恨的部分也很真实:

  • 打车费贵到肉疼
  • 人挤人差点发生踩踏
  • 第二天上班困成狗

2021年7月31日五行穿衣

最扎心的是,花了几千块搞的跨年活动,可能还不如在家泡面看剧来得舒服。但第二年还是忍不住要去凑热闹,你说贱不贱?

2020年那会儿,好多跨年活动都取消了。现在虽然放开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前觉得人挤人很烦,现在看到空荡荡的广场反而有点怀念。

不过也有好的变化:

  • 线上跨年成了新潮流
  • 家人团聚的比例提高了
  • 没那么多人乱放烟花了

小编觉得吧,跨年最重要的是心情。与其跟风凑热闹,不如找几个真朋友,吃点喝点聊点真心话。毕竟新年愿望不是靠倒数实现的,而是靠接下来365天的坚持。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来,我去年跨年立的flag好像还没完成...算了算了,今年少立几个,先把去年的补上再说。